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经略:支援边疆民族发展

中国边疆经略:支援边疆民族发展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把有关少数民族的首领分封侯爵,余众迁至边塞,设立属国,协助其发展生产,给予生活的出路。从中看出汉中央王朝对边疆各族的生活和生产上的资助达到了尽力而为的程度。交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密切了中原与边疆人民的关系。边疆地区地域辽阔,物资丰富,但由于人口稀少,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匈奴族较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出现早期的农业定居居民,主要在汉朝北部边疆的屯田区和农业生产区。

中国边疆经略:支援边疆民族发展

秦、汉时期,中原边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历史原因不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封建经济大发展时期,而边疆各族还处在奴隶制或前奴隶制的社会形态,生产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秦汉中央政府注意到边疆地区这些具体条件和因素,把加强边疆地区的开发放在重要的地位。

秦朝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这种优待政策。《属邦》律称:“道官相输隶臣妾、收人,必署其已禀年日月,受衣未受,有妻毋(无)有,受者以律续食衣之。”[1]意思是说,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在输送归秦的降众时,必须登记供给衣食的时间,有妻没有,该供应的依法律继续供应。

汉朝扶植少数民族地区,可用一件事来说明。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迎接),县官无钱,从民贳(赊)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黯请闲,见高门,曰:‘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上默然,不许,曰:‘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2]

汲黯时为九卿之一,当武帝发车迎接匈奴降众时,他出面干涉;长安贾人卖兵器给匈奴降人触犯法律被处以死刑时,他又阻止,并斥责武帝把大量钱财赏赐降众,把降者当骄子侍养。他主张以降众为奴,没收其财物。汉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把有关少数民族的首领分封侯爵,余众迁至边塞,设立属国,协助其发展生产,给予生活的出路。这次共赏赐了多少钱财,汲黯说是“虚府库”,《平准书》云“凡百余巨万”[3],数目可谓不小。十多年前,汉朝是“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4],反映了由于生产的发展从京师到地方财货的积累状况。此时由于有大批人众来降,“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藏以赡之”[5]。从中看出汉中央王朝对边疆各族的生活和生产上的资助达到了尽力而为的程度。

然而经常的广泛的援助,还是通过中原与边疆之间不断发展起来的、互通有无的交换,各自得到所需的东西。不论官方的、私人的交换活动,均得到官府保护。《货殖列传》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陇西等地,“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6]。交换促进了生产的共同发展。张骞西域后,中西交通大开,使者相望于道,西域物产支援了中原,中原物产支援了西域的发展。从史籍记载看,东南、东北、西南边疆同中原的关系大致如此。交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密切了中原与边疆人民的关系。

边疆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边疆建设移民实边,兴办屯田。

边疆地区地域辽阔,物资丰富,但由于人口稀少,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秦统一南越、河南地后,就立即移民实边,增加劳动力。西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守边备塞、移民实边的建议,立即被朝廷采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四年,“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7],汉代大规模屯田从此开始。

西汉实行屯田,主要在北方和西北。屯田的形式有军屯、民屯等多种,规模大小也不一样。初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供应来往行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农村和城镇,成为新兴的农业区。

主要屯田地区,从河套以东开始,有河套、湟中、河西等,西域屯田最初设于轮台,后来发展到鄯善、渠犁、车师,最西到达乌孙所在的锡尔河上游地区。这些屯田区,以河西地区的规模最大,成绩也最突出。以各种形式参与屯田的人数,或者说是在边疆地区从事过开垦荒地,进行过农业生产的人,计不下数百万。这数百万人的身份和参加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因而他们既是建设边疆的劳动生产者,同时也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传播者。

水利灌溉工程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之一。西汉王朝从开始屯田的第一步起,就把“通渠”当做基本建设。后来随着引渭灌溉、引汾灌溉、穿洛灌溉工程的竣工,积累了丰富经验,迅速把“引河及川谷以溉田”[8]技术推行至西北边疆的各个屯田区。汉朝经常把数万、数十万的劳动力送到边疆挖渠引水,资金和生产工具都由官府提供。移民屯田、戍卒屯田、地方官屯田和其他形式的屯田,都要进行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水利资源充分得到利用。

中原和西域在农业生产上各有特点,河西和西域屯田区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西域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学习掌握,然后传入中原,同时也把中原的品种和技术传入西域,在居延汉简中载有很多东、西方农业生产品种,反映了交流情况。匈奴族较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出现早期的农业定居居民,主要在汉朝北部边疆的屯田区和农业生产区。可见屯田对匈奴人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

以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开发和边疆建设,是汉代有关边疆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政策。汉朝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西北边疆建设起一个又一个农业生产点,秦代、汉初从中原转输粮食于边疆的状况,彻底得到改变。仅河西地区年生产粮食不下两三亿公斤[9],使河西由原来粮食极少,变为“谷籴常贱”、“畜为天下饶”[10]的农牧业发达区。

最后还要提及汉朝的和亲政策。高祖七年(前200年),汉军在平城被匈奴围困,后来汉、匈结盟,汉军才得以突围。从此,汉朝每年向匈奴提供大批丝绢、粮食和其他物资,并不断向单于遣送公主,以求北方的安宁。以后,由于汉、匈关系的复杂情况,在较长的期间内,双方或战或和交错进行,但和亲具有促进双方友好、结盟的一面。在匈奴一方,由于不断得到汉朝的物资,除了人民生活得到补给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亲政策还有利于汉、匈广大人民之间的接触、了解、交流,为以后匈奴统一于汉创造了条件。(www.xing528.com)

汉朝为了争取西域摆脱匈奴的统治,还与乌孙结盟,送公主给乌孙昆莫。这一和亲政策的结果,对汉朝统一西域,起了积极作用。

汉书·匈奴传·赞》在总结和亲政策的利弊时称:“侵掠所获,岁钜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可见,汉朝和亲政策推行的结果,无论对汉朝,还是对包括匈奴地区在内的边疆各族,都是利大于弊。它对我国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该予以肯定。

[1]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

[2] 《史记》,卷一二〇,《汲黯传》。

[3] 《史记》,卷三〇,《平准书》。

[4] 《史记》,卷三〇,《平准书》。

[5] 《史记》,卷三〇,《平准书》。

[6]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7] 《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

[8]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9] 这是作者推算的数字。

[10] 《汉书》,卷八下,《地理志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