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睿宗的让位经历与心理塑造

唐睿宗的让位经历与心理塑造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睿宗畏惧、细腻、缜密的心理与谦虚、纠结、软弱的性格相互印证,通过三次“让位”经历表露无遗。唐睿宗一直都小心翼翼,并逐渐形成了胆小甚微、细腻的心理,他揣知母后、兄长、朝臣心理,洞察朝廷动向,审时度势,趋利避害,这与唐睿宗所处的环境以及让位经历有着密切联系。在李旦看来,皇兄们的遭遇都是母后为掌朝堂大权而为之,因此他便对权势、地位产生了畏惧心理。

唐睿宗的让位经历与心理塑造

旧唐书》载:“龙朔二年六月己未,生于长安……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3]这是对唐睿宗为人的整体描述,与他后期从政的表现基本吻合。唐睿宗畏惧、细腻、缜密的心理与谦虚、纠结、软弱的性格相互印证,通过三次“让位”经历表露无遗。唐睿宗曾两次即位[4],自从政以来,一直处于强大势力压迫之下,前有母后武则天,后有妹妹太平公主、儿子李隆基,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尤其在武则天统治期间,以傀儡皇帝的身份置身于政治朝堂。唐睿宗一直都小心翼翼,并逐渐形成了胆小甚微、细腻的心理,他揣知母后、兄长、朝臣心理,洞察朝廷动向,审时度势,趋利避害,这与唐睿宗所处的环境以及让位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当时的李旦心中应该有数,三位皇兄的悲惨命运都是前车之鉴:同为武则天嫡出,皆被立为皇太子,即将或已经即皇帝位参与朝政,且他们都曾对武则天的权势造成威胁。在李旦看来,皇兄们的遭遇都是母后为掌朝堂大权而为之,因此他便对权势、地位产生了畏惧心理。李旦在他们的悲惨遭遇中得到血的教训:要想保全性命,就不要参与朝政,不做太子,更不即皇帝位,从而不对母后掌权造成威胁,并逐渐远离政治,保持“素心”。

起初,刘祎之官至宰相,后加官授太中大夫,深受武则天信任。但二人在政治观点上逐渐出现分歧,“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8]武则天颇为不满,其后刘祎之又遭诬告而入狱。刘祎之与当时的相王旦有师生之宜,李旦上疏历述其功劳为之求情,在亲人都以为祎之转危为安而向他庆贺时,祎之却言:“吾必死矣。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帝(李旦)上表,徒使速吾祸也。”[9]果真,武则天驳回李旦的请求,将刘祎之赐死于家。这件事应该对李旦的打击和震撼很大,对其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李旦不谙世事,不愿参与政治,在被动中明哲保身。

天授元年(690)李旦辞让皇位,求赐武姓以求保全,身为皇嗣的他向往自由、平静的生活,但命运并不能如他所愿。武则天统治时期,“户婢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癸巳,妃与德妃朝太后于嘉豫殿,既退,同时杀之,瘗于宫中,莫知所在”[10]。李旦的两位妃子被秘密杀害,李旦及儿女皆被幽闭于内宫,他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在偌大的后宫、朝堂中他孤独、无助,厌倦充斥着他的内心。武周末年,在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上朝臣议论纷纷,究竟归还李家还是立武家的子孙,就连武则天都难以抉择,李显、李旦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在武承嗣苦苦营求的同时,李旦却一直处于被动或任人摆布、随意宰割的境地。在多数朝臣极力劝谏下,武则天立李家子孙继承皇位,武承嗣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时李旦又请求让位于兄长李显。(www.xing528.com)

庐陵王李显于神龙元年(705)发动神龙政变,一向沉默、追求无为的李旦也“参与”了这场宫廷政变,“李旦与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统率南衙兵‘以备非常’,并逮捕了张易之死党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将他们拘押到狱中”[11]。这是他对李家朝堂的责任,但也应是被逼无奈。此后“论功行赏”,李旦加号安国相王。对于此次封赏的真与假,李旦心知肚明,故李旦都一一推辞,身在后宫、朝堂,他或畏惧,或厌倦,抑或习惯明哲保身,种种可能皆表明李旦实际上是颇有政治头脑、心思缜密的人,这也是唐睿宗不为人知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