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塑造-心理学

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塑造-心理学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双生子研究被认为是研究人格的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的许多特性都有遗传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生物遗传因素以一定的方式来影响人格的形成。近年来,有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有许多研究。

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塑造-心理学

第三节 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塑造

影响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一、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基本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探讨已经持续很久了。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双生子研究被认为是研究人格的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同卵双生子由于基因完全相同,所以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影响;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出生时间、母亲年龄、生活条件等环境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他们之间的不同体现了遗传作用。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下面的一些例证说明了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弗洛德鲁斯等人对瑞典12 000名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性和神经质上的相关是0.5,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只有0.21和0.23。明尼苏达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也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比较研究,有些双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发现,在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和责任心等方面,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都有更高的相关,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我国的一项历时20多年的双生子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的许多特性都有遗传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对遗传的作用作出如下评价: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由此可见,生物遗传因素以一定的方式来影响人格的形成。但人同时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在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

(二)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这三个民族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说明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研究显示,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和争强好胜,呈现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近年来,有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有许多研究。像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属于个人主义文化,其特点是更看重自己的个人目标,更以自己的特质确定自己的方向,努力获取个人控制和个人成就。而像菲律宾、中国、墨西哥、泰国等国家则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其特点是最看重集体目标(通常是家人、家族或企业),以集体来确定自己的目标,追求集体的利益。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认可,其作用归纳如下: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儿童出生时的产前环境与出生过程、家庭结构和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儿童的出生顺序等,都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家庭结构和气氛

家庭结构可以按健全程度分为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大量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儿童人格发展较为不利。在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他们较多地出现道德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父亲或母亲缺失的单亲家庭对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以女性为家长的单亲家庭因为没有男性榜样,孩子有一种失落感,特别是男孩子会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与适应问题,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为甚(Phelps,Huntley,Valdes&Thompson,1987)。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女孩比一般家庭的女孩表现出对性更感兴趣,也比较容易出现偏差或犯罪行为(Hetherington,1972)。

家庭气氛,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人格形成有重要作用。和睦、尊重、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会使儿童心情愉快、情绪安定,有利于各种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相反,父母关系紧张,儿童处于争吵、猜疑、隔阂、互相攻击的家庭氛围中,时时在恐惧、焦虑中生活,会形成退缩、多疑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性格暴戾的父亲和“母老虎”式的母亲,都会对子女(特别是男孩)的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父母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方式造就出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①专制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支配,父母对孩子的自主活动严加管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或冷酷、执拗等人格特征。②放纵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依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等。③忽视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④权威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平等、尊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并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这种教养方式能使儿童形成活泼、快乐、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人格特征。

3.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即排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不是由出生早晚决定,而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的。贝尔(1958)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人格多偏于保守,进取心较弱,缺乏自信心,易受暗示,不善于表达感情,有自卑感,缺乏安全感等。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由于长兄是父亲事业和财产的当然继承者,而大姐则负有照料弟妹的义务,所以长兄容易形成优越感,富有支配性,而大姐则较为温存和谦让。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很多家庭面临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容易受到娇惯和溺爱,缺乏伙伴和分享,所以更易形成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依赖、胆怯、孤僻、爱发脾气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但也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家庭地位并非都是劣势,也具有某些优势,只要教育得法,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并无显著差异。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的场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1.教师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风格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由于“向师性”的作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常常理想化地看待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进而影响到其人格的形成。但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借助科技力量而日益发展的信息传媒已使传统的“前喻文化”(即知识文化、价值观念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同型)作用减弱,“同喻文化”(即知识文化、价值观念在师生间互相渗透、对流和互补)作用增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已相对减弱。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2.学校集体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学校集体包括班集体、团队组织、学生会等。就整体而言,校风和学风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助于学生形成勤奋好学、讲礼貌、守纪律等优良人格;否则,易使学生形成自由放任、怠惰、粗野等不良品质。班集体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也有很大作用。班风正,可使学生情绪稳定、学习积极,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具有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团结互助、自尊自信等良好的人格特征;而不良的班风,则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消极、不负责、孤独等人格特征。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诚恳、公正、谦让、宽厚、尊重他人等人格品质的形成。

(五)社会实践因素

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所参与的工作、劳动、政治生活、科学研究、文学艺术、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活动。如果说社会最初是通过家庭和学校起作用的话,那么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这种影响便直接发生怍用。在实践中努力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巩固和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同时还会形成许多新的人格特征。

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感情丰富;飞行员冷静、沉着,有高度责任感;等等。

(六)自我调控因素

人在实践中获得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这是人格的形成、发展或变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教育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研究表明:在通过现象揭露道德行为本质方面,初中生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为24%,高中生为49.2%;在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事物方面,初中生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为54.5%,高中生为87.2%;在对具体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方面,初中生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为59.8%,高中生达到72.3%。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常常能主动地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自觉地扬长避短,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这时,他们对自己人格的形成已从被控制者转变为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者。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促使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二、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www.xing528.com)

(一)摸清特点,扬长避短

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和发展中。就学生个体的人格特征而言,有符合社会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摸清学生的人格特点,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人格,改造不良的人格,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完美。例如,有的学生勤奋,守纪律,但是软弱怕事;有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工作积极肯干,但是高傲、固执,听不进批评,爱和别人闹别扭;还有的学生对人热情,乐于助人,但是做事缺乏坚持性;有的学生学习勤奋,守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但是有虚荣心和嫉妒心;有的学生贪玩懒惰,粗心大意。因此,教师不能只满足一般性的教育活动,而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人格中的弱点。

1.学生人格差异与学习

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一个具有优良人格特征的学生,可以保证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绪、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提高心智活动的水平,获得学习活动的圆满成功。相反,具有某些人格缺陷的学生,必然会对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降低学习的效率或质量。

有人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学生的六种学习方式都与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关。①竞争型:这类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表现自己比班上其他人学得更好,把课堂视为决定胜负的场所,他们注意分数和教师的奖励,希望在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中获胜。②协作型:这类学生喜欢与同伴和教师合作,把课堂看作学习社交的场所,愿意同他人交换意见,也乐于帮助别人。③回避型:这类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班里的事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里的师生活动。④参与型:这类学生对课堂内容和上课感兴趣,喜欢参加班级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⑤依赖型:这类学生只想学习教师布置的内容,对知识缺少好奇,总指望权威人士指导和告诉他做这做那。⑥独立型:这类学生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但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利用他们人格特征中好的方面,同时减少其他不利困素对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人格

例如,对于勤奋,守纪律,但胆小怕事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听报告,看电影电视录像,参观展览,阅读有关的书籍等活动,还可以吸收他们参加为集体服务的工作,如负责办板报,搞宣传,检查纪律等,不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这样既可以使他们的优良人格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又可以培养他们所缺乏的勇敢、坚强等性格特征,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对于那些自信心强,但又骄傲的学生可以从培养他们自信、谦虚等品质入手,使他们懂得“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从而养成虚心好学与自我批评的习惯,还可以有意识地分配他们担任需要冷静处理才能完成任务的工作,或让他们参加一些平凡而有意义的公益劳动,帮助他们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逐步形成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性格。

对于开朗热情、乐于助人,但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或观看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之类的小说或电影,给他们讲古今中外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名人名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终于实现远大理想的事迹,并经常委派他们去办一些有明确要求、需要坚持又有监督检查的社会工作,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坚毅的性格。

对于贪玩懒惰、粗心大意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要求家庭配合学校帮助他们建立并严格执行学习和生活制度,并根据他们的学习态度起伏和成绩的升降,不断给予适时的表扬和恰如其分的批评,帮助他们养成习惯,提高自觉性,克服懒惰和粗心大意。

3.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的能力,青少年学生,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批判性较差,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教师必须努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经常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努力提高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只有当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自觉性都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时,才能自觉地、卓有成效地对自己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与此同时,还要从各方面对他们坚持严格要求,以养成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进行人格自我修养的方法。

(二)坚持原则,方法灵活

对学生进行性格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一个人的性格不可能十全十美,并且人格特征又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必须适当地考虑学生的人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一般来说,对于自尊心强,但又缺乏勇气的学生适合于先冷淡,后做个别工作,既要鼓励他积极上进,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对于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学生,不宜过多去苛责,而要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办法,使他们看到自己还有优点与能力以增强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要过多地夸奖,而应适当地进行批评,但批评时要注意场合,留有余地,还要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较固执不爱多说话的学生,适合于多用事实、榜样来教育,或用后果教育法让他们自己接受教训;对头脑灵活,但容易骄傲,批评几句就受不了的学生,可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并帮助他们进行周密的思考,并着重要求他们付诸行动;对于吃软不吃硬,或个性倔强的学生,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力求心平气和。学生的性格是五光十色、千差万别的,所以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因此必须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坚持原则,讲究机智。

(三)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立志创新的人格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今日的学生是明天的栋梁。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体脑健壮、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新人。爱因斯坦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活泼开朗、锐意进取、立志改革创新的性格。

1.追求真理,大胆怀疑

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人格特征。学生的学习是探索未知的活动,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

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能够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集中注意力,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追求真理就要敢于大胆地怀疑,不迷信权威。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次来中国讲学,听讲的多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罗素登上讲台,先提了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大家想,罗素是世界知名的大哲学家,他提出这个问题必定有深刻的道理,不会那么简单。于是面面相觑、无人作答。还是罗素自己说:“二加二就等于四嘛。”这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告诉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和畏惧,会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智慧,有时竟会使人连事实都不敢承认,更不用说开发创造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胆地怀疑,思维不能被已有的结论或教师的讲解所困惑。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大胆怀疑的人格品质,首先要用广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有了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对周围世界有较科学的看法。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就算绞尽脑汁,也不会从现象中悟出什么道理来,更不可能去大胆地怀疑以往的观点和结论,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容易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怎么办?教师要指导学生勤思,勤思则疑。疑问是通过思考产生的,一个人在学习研究中能不能提出问题,与其思考深度大有关系。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淡然不知其味,全无印象,有的人却能发现疑点,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思,善思则疑。要使自己的脑子里常有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提倡发散思维,启发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路。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作文教学中的“一事多写”,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方式之一。

2.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只有具备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人格品质,才会不满足现状,努力探索,从而能通过一些偶发的平常事件看到新的天地。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性格,才能使他们今后有所作为,有所创造。一个胸无大志、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有所创造的。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理想是奋斗的目标,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它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没有理想就不可能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但是,理想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靠教育和培养。其次,要有献身精神。献身精神是创造个性的显著特点,也是创造力得以开发的必要条件。无论什么人,一旦把科学作为自己的攻克目标,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决心付出代价,作出牺牲。进入科学的门槛,总是以牺牲个人的某些东西作为门票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教育学生养成默默地劳动、默默地献身的品质。

3.坚韧不拔,吃苦耐劳

“恒心铺起通天路,勇气推开智慧门。”这句话高度概括指出学习要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教师一定要教学生懂得,成就是坚韧不拔的结果,成功是恒心的报答。具有坚韧不拔的人格特征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和失败,他都毫不气馁,能够忍受一切磨难和痛苦,能够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直至实现预期目的。没有坚韧不拔性格的人,大多怕吃苦耐劳,尽管志向远大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居里夫人为发现和提炼一种新元素镭,曾做了1 000多次的实验,实验废物堆积如山,经过12年坚持不懈的工作,才提出了纯镭。马克思写一部《资本论》,揭示了一种社会形态,轰动了全球,但几乎花去了他毕生精力。

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良好人格品质,不一定要在惊天动地的事业中进行,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着手,日积月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激发其兴趣,从学生的兴趣中选出一项,让其专心致志地进行活动,坚持下去,以培养恒心;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完成需要经过顽强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以锻炼其优良的人格品质。但是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学习的内容不能太深,因为要求学生做的事情太难,超出了他们能力的范围,就无法使他们凭毅力坚持下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以培养学生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耐性和毅力。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独立性就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不死啃书本,不人云亦云,不拘泥,不守旧,而是独辟蹊径。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曾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调查和分析,认为“表现独立思考,不喜欢思想束缚是他们的共同素质之一”。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独创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的可贵品质,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我国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为使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心不受到屈辱,刻苦钻研,发奋学习,以优秀的成绩压倒群雄,使那些蔑视中国人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聪明和伟大的。凡自尊者都热爱真理不随波逐流,奋发进取不甘心落后,不怕挫折。有了自尊心就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既定目标,深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深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挫伤。其次,培养自信力,克服自卑感。最后,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克服依赖他人、寻求赞赏需要的心理。

了解学生的人格是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研究学生的人格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2.人格的结构包含哪些方面?

3.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4.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5.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如何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