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葬墓类型及埋葬特点

合葬墓类型及埋葬特点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葬的合葬现象见于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竖穴土坑墓的合葬现象较少,且多为双人合葬,极少为多人合葬;既有左右并列者,也有上下叠置者,大多属一次葬,个别为二次葬或一次葬与二次葬合葬者。如此,我们则无法排除为再次合葬而预留空间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在偏室堆积特点及其所揭示的墓道填埋原因等方面得到了证实。Ⅲ号人骨位于墓室口,保存较差,为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仰身直肢,头骨破损严重。

合葬墓类型及埋葬特点

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葬的合葬现象见于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竖穴土坑墓的合葬现象较少,且多为双人合葬,极少为多人合葬;既有左右并列者,也有上下叠置者,大多属一次葬,个别为二次葬或一次葬与二次葬合葬者。在发掘过程中,对于竖穴土坑墓通常采用整体下挖清理的方式,因而不易观察和揭示合葬现象形成的过程,暂置不议。竖穴偏室墓则多为合葬,见于单偏室、双偏室和多偏室等偏室墓。不计墓道部分,偏室内合葬的总人数为2~9人,男女老幼皆有。

M164是一座单偏室墓,偏室位于竖穴墓道左侧,有头龛。偏室内侧埋葬2人,皆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内侧的Ⅱ号人骨为儿童,头骨破裂,躯干骨稍凌乱。偏外侧的Ⅰ号人骨为成年女性,两臂弯曲,左手放于右胸上部,右手及于颈部;左侧骨架叠压于Ⅱ号人骨之上。在2具人骨的颈部有滑石珠,在儿童的肩部有1件石球,腹部有1件陶球。另外,在头龛和偏室头端外侧分别随葬5件陶器和2件陶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M164偏室之内、Ⅰ号人骨右侧有宽约0.5米的空间,而内侧的2具人骨却局部叠置。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即为什么偏室还有闲置空间,所葬二人仍采取局部叠压的方式紧凑放置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闲置的空间还可再放置1人。如此,我们则无法排除为再次合葬而预留空间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在偏室堆积特点及其所揭示的墓道填埋原因等方面得到了证实。

除M164之外,M351等墓葬的偏室中也有一定的未用空间。

M260虽被M239打破,但墓葬结构依然清楚。该墓为竖穴单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有头龛。较特殊的是,墓道填土可分为两个部分,且长度和方位也略有区别,发掘情况证实属于同一墓葬的墓道填土。偏室内埋葬2人,头向西北。Ⅰ号人骨位于内侧,骨架保存较好,为成年女性,仰身直肢,放置较整齐,属一次葬。Ⅱ号人骨位于外侧,仰身直肢,为成年男性;头骨和躯干骨较凌乱,似经局部扰动而非顶部塌陷所致;盆骨以下部分放置较整齐,未经扰动。在偏室头端靠近口部随葬1件陶器,Ⅰ号人骨左手腕处有1件骨质臂钏。Ⅱ号人骨右侧肱骨附近有2件骨臂钏,皆残破。Ⅰ、Ⅱ号人骨相叠处有弧形骨饰和石斧各1件。

另外,头龛内有1件陶罐,旁边散落几块火岩石块。在墓道中部(M239底面以下)头端偏右处的不同填土范围内分别发现1件陶双耳罐和陶侈口罐,位置略有高低之别;在墓道底部不同位置发现2组随葬陶器,分别为2件和5件。头龛内的随葬陶器是该墓最初使用时放置的,而墓道中部及墓道底部的随葬陶器则应是两次而非一次葬入的。

M206为一座左、右双偏室墓,在墓道下部两端竖置扁平长条状石块并以黄土填缝形成二层台结构。除墓道底部浅穴内埋有一成年女性且可能为殉人外,其余人骨皆发现于偏室内,包括9个个体及难以判定个体归属的零散人骨。

右偏室内有三层人骨及随葬器物:上层为零散人骨、牛角、鹿角、石磨盘等,位于偏室上部黄灰色花土顶面;中层为1具摆放凌乱且骨架不全的成年女性人骨(Ⅰ号),位于偏室下部灰褐色花土顶面;下层为零散且难以确定个体的成人及儿童骨架,并随葬3件陶器和装饰品等。

左偏室内有8具人骨,其中2人为成人,6人为儿童。除偏室口部西北侧的Ⅱ号人骨可能为一次葬外,其余7人为二次葬,头向西北,摆放整齐,大体可分为南、北两排。Ⅱ号人骨为儿童,人骨保存较差,仰身直肢,头微偏左,盆骨及右侧上、下肢已不存在。Ⅱ号人骨向内依次为Ⅲ、Ⅳ号人骨,Ⅲ号人骨为成年男性,Ⅳ号人骨为成年女性,两具人骨是从头至脚依次错位叠置。Ⅲ号头骨位于西北侧,少量肋骨及上肢骨叠压在头骨之上,盆骨叠压在肋骨之上,下肢骨摆放于盆骨东南侧。Ⅳ号人骨的摆放情况与Ⅲ号人骨相似。Ⅴ~Ⅸ号人骨为儿童,保存较差,头骨摆放于西北侧,躯干骨堆放于头骨东南。Ⅴ号人骨位于墓室中部、Ⅲ号人骨脚端,在偏室东南侧由外向内依次为Ⅵ~Ⅸ号人骨,其中内侧的Ⅷ、Ⅸ号人骨紧贴。在偏室头端随葬2件陶器,还发现1件砺石。

另外,在墓道填土中发现骨针等遗物,但不能确定是否为随葬品。(www.xing528.com)

M303为一座上、下双偏室墓,偏室皆位于竖穴墓道左侧,有头龛和脚龛。除墓道底部埋有一人(Ⅰ号人骨,成年女性)一羊外,其余4具人骨发现于上下偏室内。

上偏室内有1具人骨,编号为Ⅱ号人骨,头骨稍残,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西北。盆骨稍移位并下陷,胫骨、腓骨稍错位。人骨为横向平行错位放置,系有意向偏室内侧推挤所致。人骨下肢右侧有2件陶双耳罐,但位置低于人骨,应系局部下陷所致。另外,在下偏室塌陷灰土堆积中发现的1件陶双耳罐,也应是上偏室的随葬器物。

在下偏室底部由外及内发现3具人骨,编为Ⅲ~Ⅴ号,头向西北。Ⅲ号人骨位于墓室口,保存较差,为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仰身直肢,头骨破损严重。Ⅳ号人骨位于Ⅲ号人骨左侧,为成年女性,仰身直肢,仰面偏左;左臂弯曲,左手置于胸部;右臂微曲,右手置于盆骨上;左小腿外侧压有一尺骨,头骨顶端的随葬器物下压1根桡骨。Ⅴ号人骨位于偏室内侧,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仰面偏左;头骨与躯干骨分离,右臂缺尺骨、桡骨,趾骨凌乱。Ⅴ号人骨所缺失的尺骨、桡骨,可能被移动且分置于Ⅳ号人骨的头顶及左小腿部位。在Ⅲ号头骨右侧发现2件贝壳,腹部有2件骨管,其中1件骨管内装2件骨针。在Ⅳ号人骨颈部发现大量的穿孔滑石珠和1件穿孔绿松石,在右腿股骨右侧发现骨签和石刃各1件。在Ⅲ、Ⅳ号头骨顶端发现3件陶器和散乱放置的5件石制品(当为一组工具)。在Ⅴ号人骨颈部发现1件铜饰,右臂下压骨管、骨锥、骨针各1件,在盆骨上发现1件穿孔绿松石,股骨之间有1件局部残损的穿孔砺石。

另外,在墓道头龛内随葬12件陶器和2件装饰品,脚龛内随葬1件陶器。

M344为一座多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右两侧,左侧有上、下两个偏室,右侧有一个偏室,有头龛。左上偏室大部分已塌陷,底部整体下陷0.26米,但人骨保存完好。靠近偏室内壁有1具人骨(Ⅰ号),为少年,性别特征不明显,头向西北,仰身直肢,左臂伸直,右臂弯曲,右手置于腹部。在人骨头端发现2件陶器,人骨因下陷已明显低于陶器。

左下偏室有5具人骨,分别编为Ⅲ~Ⅶ号。Ⅲ号人骨紧靠偏室内壁,为男性,头向西北,人骨被整体推挤,骨架错位现象明显。Ⅳ号人骨位于Ⅲ号人骨右侧,为成年女性,头向西北,侧身直肢,部分骨架似经推挤,但整体不凌乱。Ⅴ号人骨位于偏室口部头端一侧,为儿童,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双臂微曲平放,小腿骨下还压有其他个体的一些肢骨,当为一次葬。Ⅵ号人骨位于Ⅳ号人骨的股骨之上,为少年,性别特征不明显,头骨保存较完整,躯干及四肢骨较凌乱,似经整体移位。Ⅶ号人骨位于偏室口部脚端一侧、Ⅲ号人骨的小腿骨右侧,骨架保存较差,为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头向西北,仰身直肢,应为一次葬。在偏室头端靠近口部有2件陶器,在经推挤叠置的骨架中还发现1件铜环和2件绿松石饰品。

右偏室内有1具人骨,编为Ⅱ号,为成年女性,头向西北,仰身直肢,面向右,双臂弯曲,双手置于腹部,唯趾骨有所缺失。在头骨两侧发现陶深腹罐和陶豆各1件。

另外,在墓道头龛中还发现随葬陶器12件。

仅从上述5座墓葬就可看出,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合葬墓不仅形制多样,而且埋葬特点也不完全相同,没有规律可循。墓葬形制和埋葬方式的多变性,是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合葬墓的突出特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