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体主义生活:工人新村中的物理空间和生活方式

集体主义生活:工人新村中的物理空间和生活方式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师们相信,新村特征化的物理空间可以培育出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集体生活在196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达到高潮,工人新村内部出现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和街道工厂[30],国家建设部也号召城市住区完成“家务劳动社会化、日常生活集体化、义务教育统一化、清洁卫生常态化、公共绿地规范化”的五个转变。显然,工人新村的设计策略不仅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具有培育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

集体主义生活:工人新村中的物理空间和生活方式

规划师们相信,新村特征化的物理空间可以培育出集体主义生活方式。[28]

首先,选址在城市边缘使得新村居民难以使用市区的公共设施,而主要依靠新村内部的服务设施。从托儿所中学,从小卖部到职工医院,新村为工人们提供了所有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

其次,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工人住宅中的私人空间一直受到严格限制(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而公共空间却相对充足:宽敞的前院后院、入口家务院、集会广场、公园、文化馆等等,大量的家庭活动在室外空间展开:洗衣服、晒被子、缝纫、做饭。天热的时候,个别住房拥挤的家庭连吃饭、睡觉都习惯到院子里或在路边(图3-13和图3-15)。狭小的私人空间和相对完善的公共设施促进了“日常生活集体化”[29]的趋势。这种集体生活在196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达到高潮,工人新村内部出现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和街道工厂[30](图3-14),国家建设部也号召城市住区完成“家务劳动社会化、日常生活集体化、义务教育统一化、清洁卫生常态化、公共绿地规范化”的五个转变。[31]工人新村开始动员退休工人和家庭妇女走出家庭,为新村工人集体生活服务:有文化的老工人、老党员负责组织读书读报小组,定期向全村居民传达政府的新精神;年轻的家庭妇女被动员到街道工厂,支援国家工业生产;年长的妇女到新村公共食堂为全村人做饭;年龄再大些的妇女则组成各类洗衣组、缝纫组或保姆组负责全村居民的家务,以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早期工人新村是不建围墙的,新村居民还自发成立巡逻队来负责全村的安全和卫生。显然,工人新村的设计策略不仅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具有培育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

图3-13 曹杨一村住宅室内及家务院生活场景复原图(1950年代)(www.xing528.com)

来源:邓欣和、徐浩文绘制

图3-14 曹杨新村托儿所和集体食堂

来源: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市分会,19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