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雀儿山:彰显冷酷威严的枯槁之美

雀儿山:彰显冷酷威严的枯槁之美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以怪石嶙峋的斑状花岗岩组成的雪峰刃脊来作为画面主体,抵消因散射光带来的柔和、朦胧与模糊,以此彰显雀儿山的冷酷和威严,并尝试用这种灰暗的散射光,来表现中国艺术的枯槁之美。在中国哲学和艺术中,枯槁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通过外枯状态来传递“大巧若拙”和“大美不言”的精神,是作者对于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命态度的一种追求。

雀儿山:彰显冷酷威严的枯槁之美

在川藏北线317国道上,四川邻近西藏的交界处,横亘着川西最大的天险雀儿山。高耸入云、险峻崎岖的山路和不期而至的强冰雪、冰雹雪崩泥石流,令人望而生畏,曾有人夸张地称之为中国最危险的公路。有流传的顺口溜这样形容:“上得雀儿山,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

在雀儿山垭口,很难遇上风和日丽的天气,天寒地冻、阴霾满天是常态。这种散射光下拍摄,场面越大,画面的灰暗气氛越浓,场面缩小,则画面中灰暗的色调随之减淡。因此,要得到较为清晰的影像,要么尽可能缩小取景范围,舍弃远景,采用中近景;或是寻找轮廓特别锐利,线条特别刚直的物体作为表达对象。我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以怪石嶙峋的斑状花岗岩组成的雪峰刃脊来作为画面主体,抵消因散射光带来的柔和、朦胧与模糊,以此彰显雀儿山的冷酷和威严,并尝试用这种灰暗的散射光,来表现中国艺术的枯槁之美。(www.xing528.com)

中国艺术重枯境,宋代以来山水画中的天地,多以枯山瘦水为主要面目。中国艺术追求生命精神的传达,在很多时候并不直接表现外在绚丽的景物,而是通过枯朽和怪诞来寻找生机。苏轼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朱熹也曾说道:“枯槁无生意则可,谓之无生理则不可……一草一木,皆元化和平之气。”即天下万物都有生理,自然万物相互平等。枯木磐石,看似一个死物,实则表现的却是生命的精神、本真的境界。照片中枯瘦嶙峋的荒山,不具美的形式,没有美的造型,更没有活泼的姿态,这是“外枯”。但用苏轼和朱熹的眼光来分析,却具有“中膏”的内涵:在宇宙的亘古之中,自然就这样演化,生命就这样流淌,它的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在中国哲学和艺术中,枯槁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通过外枯状态来传递“大巧若拙”和“大美不言”的精神,是作者对于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命态度的一种追求。所以,在风光摄影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不是为了枯槁而枯槁,而是通过枯槁(空间),传达出作品“古”意的沧桑(时间),通过化空间为时间,表达出自然的本真、生命的绵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