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脑报警系统:孩子害怕的解密

大脑报警系统:孩子害怕的解密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害怕的东西?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总说害怕正常吗?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识别和控制情绪的脑部组织,对异常的情绪如恐惧尤其敏感。然而,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要让孩子学会直面恐惧。这种“高路”传导,会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进而战胜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功能会日趋成熟,加深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孩子们也会随之变得逐渐勇敢起来。

大脑报警系统:孩子害怕的解密

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孩子更是不例外。他们会害怕突然的大噪音,如打雷声暴风雨气球爆裂等;害怕虫子、狗、鸟等动物以及体型庞大的动物;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必须要把全部的灯打开;怕被同伴拒绝、嘲笑;害怕跟陌生人聊天,看到穿特殊服装或戴面具的陌生人会紧张……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害怕的东西?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在小孩看来可能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总说害怕正常吗?

我很明确地说,孩子在童年的某个阶段害怕特定的事物是很正常的,因为恐惧是大脑中发生的一种连锁反应,当受到外界某些事物或情境强烈的刺激时,神经中枢会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神经冲动,引发身体释放出多种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肌肉紧张等。

现在,我们就一起了解这一“吓人”的秘密。

丘脑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接收除嗅觉外的所有感觉信息,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堪称大脑的信息“闸门”。当接收到外界刺激时,丘脑会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意识下的“威胁”信息传入杏仁核或感觉皮层,在大脑中形成两条不同的通路——“低路”和“高路”。

“低路”是这样运转的,丘脑直接将“威胁”信息传递给杏仁核。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识别和控制情绪的脑部组织,对异常的情绪如恐惧尤其敏感。一感知到带有恐惧性的情绪,杏仁核就会广泛投射到其他脑区,快速激活躯体的防御反应,即“战斗或逃跑”反应。

简单来说,“突然被吓一跳”就是低路进程引发的结果,这是大脑采取的一种防御机制,不管会发生什么,大脑会时刻准备着“战斗”或“逃跑”。

相对而言,“高路”却会精确传导。当丘脑将意识上的“威胁”信息传递给感觉皮层时,感觉皮层会先对信息进行分析,并把信息传递给海马体以评估信息发生的背景,如:“我以前遇到过类似的刺激吗?如果有,上次是什么情况?是否有威胁?”然后,再指导杏仁核进一步加工,产生高级的防御反应。

比如,远处轰隆轰隆的雷鸣声、突然响起的鞭炮声。海马体综合考虑信息之后才会得出结论,告诉杏仁核没有危险,再由杏仁核告诉下丘脑关闭“战斗或逃跑”反应。高路比低路的运作要复杂得多,但所需时间并不比低路长多少。所以,我们会有一刻出现恐慌情绪,但又能很快镇定下来。

当我们了解了恐惧产生的机制,对于孩子的害怕情绪就会安心很多。不过,儿童时期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感觉皮质缺乏整合能力,当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情绪时,他们会被恐惧感笼罩很长时间,进而缺乏安全感,变得沮丧、不自信或具有攻击性,所以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依然不容忽视。(www.xing528.com)

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当害怕和恐惧恐情绪来临时,最好的情感支持来自父母的情感联结。比起“这没什么好怕的”,或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倾听孩子的害怕,认同他们的感受,感同身受地回应,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个吻,更能降低外界对丘脑的刺激,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害怕?这与孩子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不足有关,由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他们还不能正确解读环境中的压力与不确定性,又很难分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比如,认为闪电打雷是妖怪在作怪,会把黑暗中的阴影想象成怪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

儿子从小胆子就大,但也有害怕的东西,比如害怕毛毛虫,一看到毛毛虫他就会大喊大叫,这种恐惧让他无法尽情享受户外活动。为此,我在一个透明箱子里养了几只毛毛虫,鼓励儿子观察毛毛虫成长的过程。最后看到毛毛虫结了蛹,又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儿子惊叹了好久,不仅对于毛毛虫的恐惧消失了,而且逢人便叙说这段有趣的经历。

和儿子不同,女儿自幼就胆小,尤其害怕雷声,一听到雷声她就会扑到我怀里,瑟瑟发抖。尽管我告诉她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打雷时,关了电视,离窗子远点就没事了,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后来我试着了解女儿害怕的原因,她怯怯地问:“雷声是妖怪要来了吗?它会不会把我们抓走?”

为了让女儿不再惧怕,我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模拟了打雷场景:“在跟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你不小心碰到对方会怎样?身体是不是会发出‘砰’的一声?其实打雷,就是两块云宝宝玩得太兴奋,不小心撞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接着,我和女儿玩起了互相碰撞的游戏,最终她 “战胜”了雷声。

简单地说,孩子的害怕往往来自认知不足,对恐惧的东西缺乏了解。然而,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要让孩子学会直面恐惧。

好好想想你家孩子平时惧怕什么?把那些容易触发孩子恐惧信号的因素,融入体验游戏场景中,通过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让孩子的大脑经历整合信号的过程。“哦,原来这件事没有那么危险,还不用启动我的恐惧警报系统。”这种“高路”传导,会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进而战胜恐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功能会日趋成熟,加深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孩子们也会随之变得逐渐勇敢起来。不过这需要时间,切莫心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