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盘甲午:解读进兵计划与海军部署的变更

复盘甲午:解读进兵计划与海军部署的变更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鸿章也初步形成了抽调马玉昆、卫汝贵、左宝贵部进入朝鲜北部抢占平壤的构想。次日,李鸿章决定由北洋海军出动五艘军舰护航五艘轮船,接应叶志超部北撤,经大同江入平壤。究其根本,其实是李鸿章对形势的判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几点因素的聚合,终于导致了李鸿章在最后关头的转向,形成了运兵船无护航,仅派出数艘军舰“往牙山海口外游巡”的新计划,拉开了丰岛海战的半边帷幕。

复盘甲午:解读进兵计划与海军部署的变更

7月14日(六月十二日),清廷正式“决进兵之策”。李鸿章也初步形成了抽调马玉昆、卫汝贵、左宝贵部进入朝鲜北部抢占平壤的构想。次日,李鸿章决定由北洋海军出动五艘军舰护航五艘轮船,接应叶志超部北撤,经大同江入平壤。然后,五艘军舰即留在大同江口,接应自大沽出发海运入平壤的卫汝贵部,从而实现卫、叶会师平壤的设计。李鸿章在给丁汝昌的指示中,甚至使用了“此为目前最要最急之事”的语句,[16]足见其对这一行动的重视。如果此一设想能够实现,清军即可消除牙山弱点并重新集结陆海军,形成新的对抗格局。

但是,到16日(六月十四日)正式颁布命令时,李鸿章却又因“由黄海赴平壤太险”的理由,[17]改变了卫汝贵军的进军路线,卫军6 000余人和马玉昆部毅军2 000人均由招商局轮船送到大东沟,再陆路行军至义州。左宝贵率马步八营由奉天经陆路趋平壤。[18]

更出人意料的是,此前一再呼吁撤军的叶志超事到临头却不敢走海路撤兵。面对叶志超的临阵退缩,李鸿章的第一反应是在当天黄昏致电丁汝昌:“商轮现已备齐,但汝必须统海军大队在牙山海口护叶军出口,一路同行,送入大同江口,担保必无他虞,我与叶始敢放胆为之。若但以游弋护迎为词,致有意外疏失,定惟水师是问。即速核复,转电叶知照。”[19]

但是,过了一夜之后,李鸿章忽然在17日上午通知叶志超,决定不从海上撤军,且进一步增兵。[20]这就等于把原计划修改得面目全非。何以会有这样一个巨变?表面上看,是李鸿章既不敢让叶志超冒险,又不愿拿海军冒险,实则另有深层原因。究其根本,其实是李鸿章对形势的判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李鸿章对和战的可能性有了新认识。

7月19日(六月十七日),李鸿章通知丁汝昌:“现定叶军不北移,为筹添队,约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各开一船,内爱仁、高升、飞鲸均租用,挂英旗,镇东局旗不过威海洋面,无须兵船护行。应由汝酌派兵船数只,届期往牙山海口外游巡,须俟四船人马下清后,再巡洋而回。总署现与英使议两国撤兵之法,尚未决裂。”[21](www.xing528.com)

可知李鸿章改变策略,是因为他突然认定,并未真到开战地步,一切都成了预做和战两手准备,更多的是搞一次规模更大、陆海协同的“建威销萌”。同一天李鸿章给叶志超的电报中同样强调了这一点:“总署正与英、倭议彼此撤兵,再商善后。”[22]

其次,李鸿章居然相信叶志超在牙山一带很有群众基础。他在7月20日(六月十八日)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说:“南路韩民不服倭而信叶,当不至受困。将来若和议不成,北有平壤大队,南有叶军,合力前进,牵制得势。”[23]

再次,李鸿章还相信日军不会不宣而战地先发制人。他在20日给叶志超的电报中说得清楚:“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谅彼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切记勿忘,汝勿性急。顷奉寄谕,亦密嘱此节。”[24]

从“顷奉寄谕,亦密嘱此节”一句来看,可知不只李鸿章迷信万国公法,光绪、军机处、总理衙门皆不例外,不然就不会形成相关上谕。这就等于设置了一个自我麻痹的虚假保险栓,自以为要双方达成共识后才能形成战争,完全忽视了日本先发制人的可能。

这几点因素的聚合,终于导致了李鸿章在最后关头的转向,形成了运兵船无护航,仅派出数艘军舰“往牙山海口外游巡”的新计划,拉开了丰岛海战的半边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