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佩秋《踏歌图》水景解析

陈佩秋《踏歌图》水景解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问《踏歌图》之水景陈启伟:我们再来看看马远画的水。这12幅画名称不同,均涉及江湖河海之水。《波蹙金风》中,以水写风,以水蹙风,简直是神来之笔(图44);图44图44《水图》波蹙金风。《秋水回波》中,把秋风吹拂到水面上的一种宁静很见韵律地体现了出来(图46);图46图46《水图》秋水回波。图49图49《踏歌图》下方中部之水。

陈佩秋《踏歌图》水景解析

六问《踏歌图》之水景

陈启伟:

我们再来看看马远画的水。一般来讲,水无定型,其动静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其形态非常难以把握,一般画家如功力不够,不是画起来无从下手,就是画后呆板造作,缺乏自然生气

陈佩秋:

马远画水可以用“灵妙”来形容。他有十二幅著名的“水图”。这十二幅图分别是:《云生沧海》、《湖光潋滟》、《长江万顷》、《寒塘清浅》、《层波叠浪》、《晚日烘山》、《云舒浪卷》、《波蹙金风》、《洞庭风细》、《秋水回波》、《细浪漂漂》、《黄河逆流》。这12幅画名称不同,均涉及江湖河海之水。其中有一幅只有半开,缺少题款,当为“波蹙金风”。画面上的画名为宋宁宗的杨皇后所题,且有“赐大两府”字样,是当时送与杨次山父子的。

古人说,马远画水“神乎其技”,可观此系列水图者,无人不为之惊叹;皆赞马远对水性之熟悉与表现,可谓得心应手。他为后代画水树立了典范。

陈启伟: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十二幅“水图”:

《云生沧海》中,海水的起伏状与漂浮在上的云气,让人顿感浩瀚的海洋在酝酿着巨变(图37);

图37

图37 《水图》云生沧海。

《湖光潋滟》中,水与光虚实相间,并行交错,表现出水面的光感(图38);

图38

图38 《水图》湖光潋滟。

《长江万顷》中,是用曲折活泼而加大力度的线条,来表现江水滔滔的流动(图39);

图39

图39 《水图》长江万顷。

《寒塘清浅》中,是表现了浅浅池塘中水的盘洄动荡(图40);

图40

图40 《水图》寒塘清浅。

《层波叠浪》中,是刻画了水势汹涌澎湃、激流勇进的壮观(图41);

图41

图41 《水图》层波叠浪。

《晚日烘山》中,只见远方一轮红日映照天空,远山与湖水两相辉映,将落日下的宁静通过水面的平静描写得淋漓尽致(图42);

图42

图42 《水图》晚日烘山。

《云舒浪卷》中,是用豪放而跌宕的行笔,描绘了波涛的翻滚和浪花飞舞(图43);

图43

图43 《水图》云舒浪卷。

《波蹙金风》中,以水写风,以水蹙风,简直是神来之笔(图44);(www.xing528.com)

图44

图44 《水图》波蹙金风。

《洞庭风细》中,表现了浩渺广阔的湖面,尤其是清风吹皱的微波(图45);

图45

图45 《水图》洞庭风细。

《秋水回波》中,把秋风吹拂到水面上的一种宁静很见韵律地体现了出来(图46);

图46

图46 《水图》秋水回波。

《细浪漂漂》中,水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形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图47);

图47

图47 《水图》细浪漂漂。

《黄河逆流》中,描画了巨浪翻天的气势(图48);

图48

图48 《水图》黄河逆流。

这十二幅画上都有杨皇后的题字。

陈佩秋:

马远将水之状态画得各不相同,而江水尤其奇绝。他用中国画传统的线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水的形态,“有的线条流畅自如,有的回旋跳动,有的如春蚕吐丝般舒缓细润,有的则健笔劲毫、粗壮浑厚,也有的下笔轻快,富于节奏”,因此他画的水有“出笔墨蹊径之外,真活水也”的称誉。

陈启伟:

据说,此图原在清宫内府,后因溥仪外逃而流落民间,被长春朱光所得,后经郑振铎出面商议,由故宫博物院以“四僧”作品交换而来。

陈佩秋:

马远以画水出名,他的“水图”是中国画的典范。但《踏歌图》中的水(图49)却值得商榷。我们来审视一下,此图下部画面,中间一块巨石后,奔腾而出的是山涧溪水,细察之下,却发现溪水的波浪水型规律雷同,缺乏“水图”的神韵,这对于画水高手来讲几乎是一大败笔。

图49

图49 《踏歌图》下方中部之水。

陈启伟:

再沿着水的走势来看,此水从左路巨石后奔流而下,与画之右侧竹林后一流向下方的溪水,应共同回流到低势的石桥之下,再过桥洞,绕石块向下流淌。但是,画家在画此水时,将石桥上方之左右路的水,画成左右连贯,使左侧低洼地的溪水向右侧高地流去,这显然不符合水流的规律。

陈佩秋:

这也明显不符合南宋人善于写生的创作规律。仔细观看石桥下的水纹,也是杂乱无章,不堪入目。

陈启伟:

这样的水,似乎在明清的画家中经常见到。大多用粗笔来勾勒几下,随心所欲,没有师法自然的写生用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