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传》选评:楚武王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诸侯称王者

《左传》选评:楚武王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诸侯称王者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熊渠死后,又传7代11君而至熊通,他就是后来诸侯中首先自加王号的楚武王。熊通对周王室和中原诸国都视他为蛮夷,称他为楚子,颇为忿然。随侯又派人到楚国,向熊通回复王室的态度。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题解”已指出,《桓公八年》楚第二次伐随之前,楚武王已经称王。

《左传》选评:楚武王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诸侯称王者

七、诸侯称王第一人——楚武王伐随

本篇选自《桓公六年》(前706)、《桓公八年》(前704)。

繻葛之战的次年,就发生了“楚武王侵随”的事,这绝不是偶然的。其实,“楚武王”这个名号,在那时还没有,只是《左传》作者追记时的称呼。楚的始封君熊绎,芈姓,只从周成王那儿拿到一个子男之爵,并且封于楚蛮之地,居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传到第5代熊渠,已在江汉之间拥有大片土地,一度曾企图自封三子为王而未果。熊渠死后,又传7代11君而至熊通,他就是后来诸侯中首先自加王号的楚武王。熊通对周王室和中原诸国都视他为蛮夷,称他为楚子,颇为忿然。繻葛之战使他看到改变自己地位的可能性。鲁桓公六年(即熊通三十五年)的“侵随”,他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左传》所描写的,图谋向汉水以东扩张;另一个《左传》未曾涉及而《史记·楚世家》明白写出的,是要求随国的国君向周桓王传达自己的要求:“请王室尊吾号。”随侯是周的同姓,他照着熊通的要求派人到王城向周王汇报了。王室目中岂有楚蛮,当然是不予考虑。随侯又派人到楚国,向熊通回复王室的态度。不知是古代交通太慢,还是随侯有心拖延,这一来二去地传递信息,竟用去了整整的两年。熊通听说周王不肯尊楚爵号,顿时大怒:“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这一下,干脆不要公侯了,率性自封为王(《史记·楚世家》)。所以楚武称王,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即鲁桓公八年),也就是繻葛之战以后的第3年。《左传》只记了当年“楚子”第二次伐随的经过,而没有提到楚武王称王的事。这是《左传》作者存有中原人以蛮夷视楚的传统偏见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天下不可有二王”的正统观念造成的。

六年春,……楚武王侵随(1),使薳章求成焉(2),军于瑕以待之(3)。随人使少师董成(4)

鬭伯比言于楚子曰(5):“吾不得志于汉东也(6),我则使然(7)。我张吾三军(8),而被吾甲兵(9),以武临之(10),彼则惧而协以谋我(11),故难间也(12)。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13),必弃小国。小国离(14),楚之利也。少师侈(15),请羸师以张之(16)。”熊率且比曰(17):“季梁在(18),何益?”鬬伯比曰:“以为后图(19),少师得其君(20)。”王毁军而纳少师(21)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22),楚之羸,其诱我也(23),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24)。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务其三时(25),修其五教(26),亲其九族(27),以致其禋祀(28)。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29)。今民各有心(30),而鬼神乏主(31),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32),而亲兄弟之国(33),庶免于难(34)。”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少师有宠。楚鬭伯比曰:“可矣,仇有衅(35),不可失也。”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36),黄、随不会(37)。使薳章让黄(38)。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季梁请下之(39):“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40)。”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41)。君必左(42),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43),必败。偏败(44),众乃携矣(45)。”少师曰:“不当王(46),非敌也(47)。”弗从(48)。战于速杞(49),随师败绩(50)。随侯逸(51),鬭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52)

秋,随及楚平(53),楚子将不许。鬭伯比曰:“天去其疾矣(54),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题解”已指出,《桓公八年》楚第二次伐随之前,楚武王已经称王。但《左传》仍称他“楚子”,说明作者并不承认他的自封。承认不承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楚武王跨出了与周王分庭抗礼的第一步,成为诸侯称王的第一人,早于也被列“在夷蛮”的吴寿梦称王120年,早于战国其他六雄中称王最早的魏惠王和齐威王370年(据《史记·秦本纪》)。这在客观上是对西周以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土地王有制(周王所有制)的一种冲击和突破,它对春秋战国秦汉间的社会转型曾起过什么作用,是很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有一点是要明确的,楚武王虽然称了王,楚国的国力却还远没有达到在中原诸侯间可以称霸的地步。当时他的作为,也就只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史记·楚世家》),败汉东小国邓、郧及绞,而在汉西罗国与卢戎的联合夹击下不免也要损兵折将,吃很大的败仗(《左传·桓公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

在第二次伐随的14年之后,楚武王以独创的阵形操练军队,准备三次伐随而克之,可惜因年事太高,心脏病发作而死于军中(《左传·庄公四年》)。这一年是他即位的第51年。而回溯51年前,他是杀了哥哥蚡冒之子而代立的。这种事,年龄小于20的人恐怕是不敢做的。这样一算,楚武王去世之时,怎么说也得在古稀以上了。如此高龄,虽壮志未酬,但身死军中,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遗憾了。楚国真正的称霸,要到93年以后,他的玄孙楚庄王打赢了邲之战才实现。

【注释】

(1) 楚武王(?—前690):芈姓,熊氏,名通。前740—前690在位,凡51年,自称王,谥武。随:姬姓国名,周初所封,在今湖北随州市。

(2) 薳(wěi)章:薳亦作蒍,以邑名为氏,字无钩,楚庄王弟。薳(蒍)氏为芈姓之支族。求成:要求谈判。谈的内容,据《史记·楚世家》为楚要随向周提出尊位号之事。

(3) 军:驻扎。瑕:随国地名,在今湖北随州市境内。

(4) 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也曾设置此官,其职责为辅导太子。随因国小史阙,其姓名无考。董:主持。成:和谈。

(5) 鬭(dòu)伯比:楚庄王叔父鬭强之后。鬭氏为芈姓之支族。

(6) 汉:汉水。汉东,《左传》于他处亦称汉阳(即汉北),因汉水在今湖北境内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注入长江

(7) 则:乃。使然:致使这样。

(8) 张:扩大,强化。

(9) 被(pī):同披,穿着。被甲兵,被甲执兵之省。

(10) 武:武力。

(11) 协:联合起来。

(12) 间(jiàn):离间。

(13) 张:骄傲自大。

(14) 离:离开(随国)。

(15) 侈:浮夸。

(16) 羸(léi):弱。羸师,使军队显得疲弱。张:同注⑬。张之,使他骄傲自大。

(17) 熊率(lǜ)且(jū)比:楚国大夫。

(18) 季梁:随国贤臣。

(19) 图:打算。

(20) 少师得其君:指少师将获得随侯的宠信。

(21) 毁军:损毁军容。(www.xing528.com)

(22) 天方授楚:天正(把好运)付予楚国。

(23) 其:将。

(24) 小道:小的一方有道。大淫:大的一方放逸无度。

(25) 三时:指春耕、夏耘、秋收。

(26) 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7) 九族:指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己之同族。

(28) 禋祀:古代祭天的一种仪式。

(29) 成:成功。

(30) 各有心:心不齐,不团结。

(31) 乏主:相对于上文“夫民,神之主”而言。

(32) 姑:姑且。

(33) 兄弟之国:指汉东诸姬姓小国。

(34) 庶:庶几,或许、差不多。

(35) 仇:敌方,指随国。衅:间隙,空子。

(36) 楚子:楚武王。合:会。沈鹿:在今湖北京山西北,处汉水以东,当时已属楚国所有。

(37) 黄:嬴姓国名,子爵小国,地在今河南潢川西,距沈鹿较远。

(38) 让:责备。

(39) 下:屈己尊人,退让以求和。

(40) 怒:激怒。我:指我方将士。怠:懈怠。寇:来犯之敌,指楚军。

(41) 上:崇尚。春秋时中原各国以右为上,楚国则以左为上,这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42) 君:季梁称随侯。季梁因楚人尚左,推断楚武王必在左军一侧,所以建议随侯也居于左军,在迎敌楚军时正当其右军,可以避开与楚武王遭遇。

(43) 良:指良将良兵。

(44) 偏:偏师,与楚王所在的主力部队相对而言。

(45) 携:离散。

(46) 当:抵当。

(47) 敌:对等

(48) 弗从:指不听从季梁的意见。主语“随侯”省略。

(49) 速杞:随国地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

(50) 败绩:兵败而军队溃散。

(51) 逸:逃脱。

(52) 鬭丹:楚国大夫。戎车:兵车,这里特指随侯所乘战车。戎右:古代战车一车乘三人,一般是驭者居中,执弓矢者在左,执戈矛者在右。国君或元帅的战车,则驭者在左,国君或元帅居中掌旗鼓,在右者称戎右,执戈盾以护君、帅,并掌戎车之兵革使。

(53) 平:讲和。

(54) 疾:弊病。喻指得国君宠信而骄侈不切实际的少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