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蛉的生态特点和传播媒介

白蛉的生态特点和传播媒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蛉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白蛉科。内脏利什曼病,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为传播媒介。白蛉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一般在30米内。白蛉通常1年出现约3~5个月。有季节性,与白蛉繁殖有关。在我国广大流行区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指名亚种,仅新疆为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亚历山大白蛉。

白蛉的生态特点和传播媒介

白蛉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白蛉科。白蛉除叮人吸血外,在中国传播内脏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病,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为传播媒介。白蛉属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是一类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全世界已知500多种,中国已报告40种,重要种类有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和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等。成虫体长1.5~4mm,呈灰黄色,全身密被细毛。

(一)生态习性

1.生活史

白蛉为全变态昆虫。生活史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期:

(1)卵:椭圆形,大小为0.38mm×0.12mm,灰白色。可见于地面泥土里以及墙缝、洞穴内。在适宜条件下,6~12天孵化。

(2)幼虫:小毛虫状,白色。分为4龄。一龄幼虫长1.0~1.5mm,4龄幼虫约3mm。幼虫尾端具尾鬃,1龄幼虫1对,2~4龄幼虫2对。幼虫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体外产茧,尾端连附有4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长约4mm。蛹不食不动,6~10天后羽化为成虫。

(4)成虫:羽化后1~2天内即可交配。雌蛉一生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进行,可产卵多次。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与温度、湿度以及食物充足与否有关。21℃~28℃是白蛉发育的适宜温度,从卵发育至成虫约需6~8周。雄蛉交配后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

2.栖息习性

(1)白蛉各期幼虫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约10~12cm处为多见。凡隐蔽、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场所,如人房、畜舍、厕所窑洞、墙缝等,均适于白蛉幼虫滋生。

(2)食性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蛉羽化24小时后开始吸血活动,多在黄昏与黎明前进行。各蛉种吸血对象可有差别,通常竖立毛类蛉种嗜吸人及哺乳动物血,平卧毛类蛉种嗜吸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血。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3)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畜舍、地窖、窑洞、桥洞等处。同一蛉种可因环境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栖息习性,如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在平原地区为家栖型,栖息于人房、畜舍内;在西北高原为野外栖型,多见于各种洞穴内。白蛉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一般在30米内。

(4)白蛉的季节分布与当地的温度变化有关。白蛉通常1年出现约3~5个月。如在北方,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常见于5月中、下旬,6月中旬达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数蛉种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虫潜藏于10cm以内的地表浅土内越冬。(www.xing528.com)

(5)猴及鼠类等野生小哺乳动物为自然宿主,患者也携带病毒通过白蛉叮咬传播。白蛉虽寿命短(仅3周)但可经卵传代。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多见于儿童。病后免疫力至少2年或终身。本病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东亚、南亚、热带美洲林区。有季节性,与白蛉繁殖有关。易感成人介入时可造成本病流行。热带美洲本病流行与森林开发有关。

(二)相关危害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传播多种疾病。在我国仅传播黑热病

1.利什曼病

(1)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虫。该病分布广泛。在我国广大流行区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指名亚种,仅新疆为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亚历山大白蛉。内蒙古和甘肃部分地区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近年来发现在我国川北和陇南山区存在以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的黑热病自然疫源地。

(2)东方疖:又称皮肤利什曼病,病原是热带利什曼原虫。该病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东及印度等地。

(3)皮肤黏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虫。该病分布于南美洲。

2.白蛉热

病原为病毒,其可经白蛉卵传至后代。该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至印度一带。

3.巴尔通病

病原为杆菌状巴尔通体,分布于拉丁美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