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诸侯国实力扩张揭秘介绍

大诸侯国实力扩张揭秘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大诸侯国的实力扩张这一时期的另一政治现象,是几个大诸侯国的迅速扩张。扩张最大者,是秦、楚、吴、越四个诸侯国。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四大边陲诸侯国的早期扩张。正是因为当时南北文明的差异及其产生的相互隔膜,楚国从来没有真正听命于王权,一直在谋求自己的实力扩张。最后是越国的扩张。

大诸侯国实力扩张揭秘介绍

5 大诸侯国的实力扩张

这一时期的另一政治现象,是几个大诸侯国的迅速扩张。

扩张最大者,是秦、楚、吴、越四个诸侯国。截至大国霸业开始之前,也就是齐桓公开始称霸的公元前679年,“政由方伯”的诸侯扩张历时101年。在这段时期里,秦、楚、吴、越四国,都对中原诸侯群的争霸保持着相对的疏远。主要原因,一是地缘差别,二是实力差别。就地缘大势说,这四个诸侯国大体都处于当时的边陲地区,远不如中原地区风华富庶。以当时秦国为例,其所在的关中地区原本是周人王畿,天下第一发达区域。但是,在镐京政变战争中,关中被戎狄烧杀掳掠一空,周人绝大部分东迁,土地荒芜,戎狄割据,那里已经沦为半农半牧的西部贫瘠地带。其地域虽与中原距离不远,但却是两重天地。楚、吴、越三国,更是当时的蛮荒地带了。就实力来说,这四个大诸侯国,当时还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水平,抑或是以打造战车能力为标志的军事基础实力,都与中原诸侯群有很大差距。如此背景之下,这些边缘诸侯国的主要目标,便是趁中原诸侯群全力争霸而无暇顾及远事的机会,大肆扩充自己的实力。

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四大边陲诸侯国的早期扩张。

首先是秦国的扩张。

秦国初期扩张的主要方面,是夺回周天子封给自己的全部名义土地,驱逐占据关中与河西高原的戎狄族群,使自己变成真正具有实力基础的大诸侯国。秦襄公被正式封为诸侯后,秦人大本营从“西犬丘”,也就是今日甘肃礼县的西汉水上游河谷地带,东迁到关中西部山地,建立了“西畤”作为临时大本营。历经五年准备,秦人开始了对戎狄的大举进攻战,并获得了初步胜利。继任的秦文公时期,秦人再向东迁,在汧、渭汇合处,建立了第一座像样的城邑,叫做“鄜畤”。之后,秦人继续进攻戎狄,并收拢了没有随周王室东迁的流散周人,实力有所增强。

第三任秦宁公之世,秦人继续进攻关中中部的戎狄,大败“荡社”(今西安东南部)地带的“亳王”族群。之后,秦人再向东攻“芮”,也就是今日陕西大荔县朝邑地带,遭遇第一次败绩。第四任秦出公,在位六年,秦人因内部政变,进入了短暂低潮。

第五任秦武公再度奋起,向东进攻戎狄至华山,大败“彭戏氏”族群。其后,秦军回师西向,进攻邽、冀的戎狄,也就是今日甘肃天水地带,大胜,设置了邽县、冀县。此后,秦人再灭关中西部的小诸侯“西虢”,实力增长很多。

正当秦人扩张顺利之时,在位二十年的秦武公死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78年,也就是齐桓公称霸的第二年。从总体上说,在大国争霸之前的一百年里,秦国历经五代君主,基本上肃清了陇西地带的戎狄,以及进入关中及河西高原的戎狄势力,建立起了一个真正拥有一定实力的大诸侯国,给后来秦穆公时期的秦国霸业,奠定了根基。

其次是楚国的扩张。

从政权根基上说,楚国是一个先行自立,而后取得西周王室勉强认可的特殊诸侯国。在西周王权强盛的时代,天下诸侯国几乎全部都是王室分封的,像楚国这样被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没有第二个。因为,吴国虽然也是承认式诸侯,但那是周人王族的先祖贤哲建立的,与楚人政权不可同日而语。为此,周王室及中原诸侯群,始终将楚人政权看做另类,看做蛮夷,对其蔑视戒惧之心,远远强于对西部秦人的蔑视与戒惧。后来,有一则著名言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周室大臣针对楚国崛起说的。正是因为当时南北文明的差异及其产生的相互隔膜,楚国从来没有真正听命于王权,一直在谋求自己的实力扩张。

进入春秋社会,楚人在江汉地区加快了扩张,并同时向北发展。

周王室东迁洛阳后的第三十年,恰逢楚人的强悍领袖熊通发动政变,自立为楚国国君。其后,楚国便开始了迅速地扩张。周平王三十七年,熊通效法成汤,自号“武王”,在天下诸侯国中第一个宣布称王。此后,楚国占领了江汉以南的“濮人”之地,又打败了追随周王室的随国。其后,楚国又大败邓国,有效占据了长江中游的襄樊地带。然后再败陨国、绞国,实力在长江中游地带大为加强。(www.xing528.com)

楚武王死后,继任的楚文王继续扩张,将都城迁移到郢城,即今日湖北江陵。次年,楚国向北部淮水流域进军,先后击败申国、蔡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前的十年,楚国又吞灭了邓国,并向当时的中原强国——郑国发动进攻,气势很大。

史记·楚世家》评述这一时期的形势说:“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说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楚国扩张。楚国在这一时期的扩张,为其后来在大国争霸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条件。

其三是吴国的扩张。

吴国,是当时长江下游的一个古老诸侯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中期的周太王时期,也就是周文王爷爷的时期。当时的周太王,想立少子季历做继承人,目的是寄希望于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以光大周人基业。季历的两个哥哥,一名太伯,一名仲雍。二人得知了周太王的意思,便以采药为名,逃到了当时号为荆蛮之地的长江下游,变成了与当地原住民一样的“断发文身”者,表示永远不再进入政治。当地原住民感动于太伯的大义,遂拥立太伯兄弟为领袖。此后,太伯给自己的政权所在地取了个名号——句吴。从此,天下有了“吴”的名号。太伯死后,其弟仲雍继任为吴政领袖,从此父子传承。

到了吴政第五代时,恰逢殷商末世。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将太伯、仲雍的后裔,封了两个诸侯国:太伯之后为虞国,迁回中原封地;仲雍之后为吴国,仍留长江下游地带。到了春秋时期,中原的虞国衰落,后来则被晋国吞灭了。而江南的吴国,则不断缓慢地发展与扩张着。吴国实力的真正增强,还要等到春秋后期,即公元前584年开始的寿梦称王,并学习中原车战时期。

在春秋大国争霸之前,吴国尚处在缓慢兼并江南山水间诸多自治族群从而自发扩张的阶段。虽然,吴国在这一阶段的扩张,并没有留下具体的历史记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崛起为春秋后期的天下霸主之一。

最后是越国的扩张。

越国是一个更为古老的诸侯国。据《史记》及其正义所引文献的粗线条记载,越国的历史脉络大体是这样的:因大禹葬于古“大越”的“会稽”之地,夏少康时期,担心禹陵与夏宗庙的祭祀断绝,夏王少康便正式分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为诸侯,名号为“越”。此后,这个越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代,一直在自发状态中存续着。

殷商与西周两代,并没有见到王室承认越国的记载。但是,依据常理推断,古老的越国应该是得到了殷商与西周承认的合法诸侯。因为,越人族群是大禹的后裔,完全符合确认为诸侯国的传统。到了春秋末期的周敬王时代,古老的越国已经经历了三十余代的存在发展,其国君名曰“夫谭”,名位是“越侯”。夫谭之子“允常”,已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扩张,宣布称王了。应该说,这是天下的第三个王——越王。大约从此时开始,越国才真正进入了中原诸侯群的视野。

春秋初期的越国,与吴国一样落后于中原诸侯群。但是,吴、越两国毕竟是当时华夏文明在江南地区的真实发展,其在华夏文明史上的意义,在于他们以不断成长的国家文明,引导了当时的东夷族群向华夏文明不断靠拢,有效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融合发展。

在春秋争霸的尾声阶段,古老的越国以在春秋时期的不断扩展为根基,在与吴国的对抗中爆发出了灿烂的光华,一时成为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的大邦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