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人迁徙及原因:游牧与农业,政治稳定与发展

商人迁徙及原因:游牧与农业,政治稳定与发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史籍记载不详,因此对商人先祖迁徙的认识历来多有分歧。商人15次迁徙的原因,最初是寻求游牧之便,后来主要是为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维持政治稳定。商人的迁徙地,虽然涉及山西南部,但主要还是在河南北部;商王朝的7次迁都虽然涉及山东西南部,但是重心仍然是在河南北部。

商人迁徙及原因:游牧与农业,政治稳定与发展

商人的始祖姓“子”名“契”,是黄帝曾孙帝喾(kù)之子,即尧帝的异母弟,与周人始祖弃也是异母兄弟。契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子”,安置于商(河南商丘市境内),并出任地官司徒,负责主管民政与教育。商人的迁徙,历史上有“前八后五”之说〔178〕。这就是说,商族人的先祖,从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王亥)、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直到成汤的14代人曾先后迁徙8次;成汤代夏称王之后的历代商王又先后5次迁都。史学家综合更多的史料之后,发现商王朝的迁都不是5次,而是7次。这就是说,商人的迁徙应当是“前八后七”,前后共有15次。1986年,郑州市管城区又发掘出一座商城遗址,城垣北墙长约1 690米,西墙长约1 870米,南墙和东墙长度均为1 700米,周长达6.96公里,面积约3.03平方公里;城垣底部宽度约20米,顶部宽度约5米多,高度约10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商城遗址,经专家研究确认,郑州商城就是商王中丁的都城“嚣”〔179〕,也就是《史记》所说的“隞”〔180〕。于是,商王朝7次迁都的地望趋于清晰。

由于史籍记载不详,因此对商人先祖迁徙的认识历来多有分歧。按照清代著名学者胡克家《通鉴外纪补注》的说法:第1次是契迁徙到商(河南商丘市境内),第2次是昭明迁徙到砥石(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坡底乡粮宿商城),第3次是昭明迁回到商,第4次是相土迁徙到商邱(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古城),第5次是王亥迁徙到殷(河南安阳市殷都区),第6次是迁回到商邱,第7次是商汤迁徙到南亳(洛阳市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商城),第8次是商汤革命之前又迁徙到西亳(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尸乡沟商城)。商王朝建立之后定都于南亳,第10代商王仲丁迁都到嚣(郑州市管城区),第12代商王河亶甲迁都到相(河南安阳市内黄县),第13代商王祖乙迁都到邢(河南焦作市温县),随后又迁都到庇(山东济宁市鱼台县),第17代商王南庚迁都到奄(山东济宁市曲阜市),第19代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河南安阳市殷都区)。此后7代11王一直定都于殷,时间长达220多年,直到末代商王纣迁都到朝歌(河南鹤壁市淇县朝歌镇)。

商人15次迁徙的原因,最初是寻求游牧之便,后来主要是为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维持政治稳定。商人的迁徙地,虽然涉及山西南部,但主要还是在河南北部;商王朝的7次迁都虽然涉及山东西南部,但是重心仍然是在河南北部。如果对商王朝历代都城的地望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当时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干线。商王朝第1次迁都是从南亳西迁到嚣(郑州市荥阳市),行程约80公里;第2次迁都是从嚣北迁到相(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行程约300公里;第3次迁都是从相南迁到邢(河南焦作市温县),行程约300公里;第4次迁都是从邢东迁到庇(山东济宁市鱼台县),行程约500公里;第5次迁都是从庇北迁到奄(山东济宁市曲阜市),行程约100公里;第6次迁都是从奄西迁到殷(河南安阳市殷都区),行程约400公里;第7次迁都是从殷迁到朝歌(河南鹤壁市淇县朝歌镇),行程约100公里。由此可见,商代的交通干线偏重于黄河下游,横向可通往山东西南部,纵向可沟通河南北部。据史料记载,商代已经拥有大量木板船并配备梯形风帆,有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这无疑是商代能够频频迁都的有利条件。

诗经》对商代的都城曾经大加赞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其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181〕意思就是:商都整齐又繁华,堪称四方的标准;赫赫声名久传扬,灿灿光辉显威灵;宜人长寿又安宁,子孙昌盛保太平。由此可见,商王朝时期河南与山东各地的城邑之间,不仅已经有可靠的道路交通联系,而且已经开始形成比较规范的城市道路管理。

【注释】
(www.xing528.com)

〔178〕见陈宏天等《昭明文选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张平子《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

〔179〕见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第21页《仲丁》:“自亳迁于嚣。”

〔180〕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13页《殷本纪》:“帝仲丁迁于隞。”

〔181〕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353页《商颂·殷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