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科技浪潮引发异业竞争加剧

金融科技浪潮引发异业竞争加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异业竞争是商业银行的真正威胁商业银行内部的领跑者是否对同业构成致命威胁?就目前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和竞争格局来看,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性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同质化仍然较强。领跑的商业银行虽然拥有竞争优势,但还不足以威胁到其他银行的生存根本。在移动通信和金融科技的助力下,互联网巨头在金融领域开疆拓土,因此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面临着釜底抽薪式的挑战。

金融科技浪潮引发异业竞争加剧

(一)异业竞争是商业银行的真正威胁

商业银行内部的领跑者是否对同业构成致命威胁?就目前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和竞争格局来看,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性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同质化仍然较强。领跑的商业银行虽然拥有竞争优势,但还不足以威胁到其他银行的生存根本。

商业银行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异业竞争,因为互联网巨头基于消费、社交积累起海量的用户基础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向金融板块扩张。在移动通信和金融科技的助力下,互联网巨头在金融领域开疆拓土,因此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面临着釜底抽薪式的挑战。这些挑战覆盖了支付结算、多元金融服务、存款和基础客群等几乎所有重要领域。互联网巨头携巨大的流量优势,以极致化的便捷金融服务对线上用户进行心智培养和渗透,越来越把商业银行与长尾客户隔离开来,使银行在金融服务的链条中逐渐游离核心地位,不断管道化并且仅作为单纯的资金提供方。

(二)异业竞争的若干重要挑战

首先,海量用户流量变现,通过极致便捷的金融服务分流银行客户需求,冲击存款稳定性。“用户”与“客户”一词之别,背后的流量体量不可比拟。以支付宝为例,2020年6月支付宝月活用户达到7.11亿,总支付交易规模为118万亿元。2019年腾讯公司微信App(应用程序)的海内外合并用户数突破11.6亿,并且微信还在通过小程序不断扩展应用场景,推动用户持续增长。在海量用户数据基础上,互联网巨头将日常消费、社交等生活场景向金融服务引流,从而攫取高额回报。此外,互联网巨头提供便捷金融服务还体现在发行具有支付功能[2]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等)上,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若迎战而发行类似产品,则活期存款将不可逆地转变为表外理财;若不迎战则眼看着自营存款流失,极大地冲击着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

其次,互联网巨头发力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银行作为支付中介的霸主地位受到极大挑战。传统上,商业银行在履行支付中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活期存款是其低成本存款的最重要来源,支付结算规模和份额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使用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泛,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功能之一——支付结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历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网络支付近年来快速增长,2019年支付金额已经达到银行电子支付的10%左右(见图1-12),交易笔数已经达到银行电子支付的3.2倍以上,并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银行电子支付,这表明互联网巨头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在长尾、零星支付业务领域日益占据主导位置。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份额将逐渐被蚕食,被迫以成本更高的市场化融入来弥补资金缺口。

图1-12 银行电子支付与非银网络支付金额对比

注:银行电子支付是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自动取款机)、POS(销售终端)机和其他电子渠道,从结算类账户发起的账务变动类业务笔数和金额,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ATM业务、POS业务和其他电子支付这六种业务类型。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的业务量不包含红包类等娱乐性产品。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历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整理。(www.xing528.com)

最后,互联网巨头以第三方支付为支点,快速切入理财和贷款场景,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净利息收入(NII)形成分流效应,使银行收入增长面临直接压力。在第三方支付的三大板块(个人应用、移动金融和移动消费)中,虽然转账、信用卡还款等个人应用类支付占比依然最大(50%以上),但以理财、贷款场景为主的移动金融类支付已进入快速增长赛道。随着线上理财便捷性和关注度的提升,以及个人线上消费信贷产品的普惠下沉,移动金融支付成为驱动第三方支付增长的新引擎,其在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中的占比已从2018年第二季度的17.2%提升至2020年年中的23.7%。由于互联网巨头牢牢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主导地位,移动金融规模和占比的快速提升背后,是商业银行不断被蚕食的财富管理和贷款利息收入。例如,截至2020年6月,蚂蚁金服通过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达2.15万亿元,三年复合增速76.4%,增速远超同期商业银行(复合增速不到13%)。

(三)异业竞争的现状与未来

目前来看,值得庆幸的是客户结构重合度低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在资产端的竞争提供了一定的缓冲带。互联网巨头利用平台数据优势发展小额贷款、小微贷款,虽然在业务结构上与商业银行有所重叠,但客户结构的重合度仍然很低,在资产端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还较为有限。

针对商业银行线上支付日益管道化的窘境,近年来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积极开拓适应线上生活的年轻客群,提供稳定的技术环境和极致的客户体验,期望挽回部分失地。从实际效果上看,依靠优惠补贴和一定的渠道资源,商业银行大力扩展线上支付场景,虽然已获取可观的边际增量,但还是难以扭转在线上支付赛道中被日益边缘化的趋势。如果没有革命性的颠覆手段,商业银行在移动消费支付、智能生活以及长尾端市场难有竞争优势。

互联网巨头在金融领域高歌猛进、跑马圈地的同时,其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背后的潜在风险逐渐被宏观管理部门所关注。其中,将蚂蚁集团纳入监管范围成为一个典型案例。2020年11月以来,在补齐监管漏洞的导向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进行密集约谈,同时出台系列措施对其经营模式进行全方位规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披露,蚂蚁集团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同时,宏观管理部门密集出台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快速补齐制度短板。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巨头或将扬长避短,互有攻守。基本方向上,商业银行会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支付场景投入,夺回部分用户和客户流量;互联网巨头则通过深挖数据流量优势,借助场景优势引流部分容易标准化的投融资需求。然而,无论怎样拉锯,商业银行在高端市场中提供更安全、个性化、复杂的金融服务方面的角色很难被互联网巨头完全取代;而互联网巨头在成本端、服务端、支付场景和长尾客户市场中也有其优势,值得商业银行学习借鉴。随着金融监管制度和框架的完善,互联网巨头的野蛮生长将受到较大约束,其与商业银行将在统一的监管框架下进行良性竞争和相互学习。从长远看,这种转变既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又有利于培育互联网巨头与商业银行之间有序、良性的竞合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