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隆时期天花防疫策略与历史影响

乾隆时期天花防疫策略与历史影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隆时期,清宫医案中留下的大量太医院痘医为皇家子女种痘的全过程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种痘技术的复杂性与风险性。种痘结束后,还要及时报告皇帝和检查身体。为了尽量减少风险,据乾隆时期的《医宗金鉴》记载,被种儿童事先要检查体质状况,凡属于面色青白、失乳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脉不和平等三十几种状况,都不能种。

乾隆时期天花防疫策略与历史影响

由张琰编撰、成书于乾隆六年(1741年)的《种痘新书》是痘疹专著,共十二卷,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继续推广。

乾隆时期,清宫医案中留下的大量太医院痘医为皇家子女种痘的全过程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种痘技术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据清宫《阿哥种痘档》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种痘,首先钦天监按十五阿哥的八字查好种痘吉时,奏请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然后在圆明园五福堂设立一个封闭性的临时种痘护理所,除了四名御医昼夜值班观察外,还设十几个太监侍候。种上痘的永琰,被置于密室中,为了避光,四周都用黑、红两色毡子围住。还专门在旁边的房间设堂,供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儿哥哥、药王、药圣、城隍、土地等,以祈求诸神的保佑。御医每天3次为永琰把脉观察,及时将情况记录在案。半个月后,一切症状消失后,永琰终于结束种痘历程,走出了不见日、月、星三光的暗室。皇后辉发那拉氏及永琰的生母令贵妃魏佳氏前来拈香探视,还举行了盛大的“送圣”仪式。

《种痘新书》(www.xing528.com)

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的乾隆皇帝九公主,在二月二十二日(种痘之年阙如)这一天“九公主脉息平和,精神起居俱好,于本日巳时布种喜痘,谨此奏闻”。种痘结束后,还要及时报告皇帝和检查身体。七天后的三月初一,痘医刘芳远、张德福及小方脉科的两位医生前来会诊,诊得“九公主脉息弦滑,惊恐发热,似有见喜之象”,开了方子用“透喜汤”,也就是促使出痘的汤剂。在此后的4天时间里,痘医几乎天天都要查看症候变化,据此加减“透喜汤”剂量。直至三月初五,痘医上奏乾隆皇帝,表明九公主在种痘11天后,顺利出痘了,感谢痘神的保佑而祭之。此后又诊断九公主有“胃气不清”之症,开了方子用保和丸煎服。三月十一日,也就是出痘后的第八天,痘医上奏乾隆皇帝,称九公主痘已出齐,并且已经开始结痂,症候的发展预期顺利。十二日这天,由于是将痘苗放入鼻中的,所以要用中药甘草汤熏洗鼻孔。十三日起,出现新的症状,九公主“右项浮肿”,开方子用清化汤,外上八宝丹等治疗。直到十七日肿状才逐渐消失。十八日又出现“耳前浮肿”,开方子又加消肿化毒散调理。四月初三,经不断治与换药,九公主才痊愈。自二月二十二日始,到四月初三止,前后差不多历经40天。

就连享受最上等医疗服务的皇家公主,都免不了在“种痘”过程中有并发症的风险,民间“种痘”的成功率可想而知。为了尽量减少风险,据乾隆时期的《医宗金鉴》记载,被种儿童事先要检查体质状况,凡属于面色青白、失乳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脉不和平等三十几种状况,都不能种。对于痘苗的选择也相当考究,必须选用毒性比较小的痘苗,出痘过程中除了要饮用促使出痘的透喜汤,还不能着凉,也不能太热,生冷辛辣的食物更是不能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医生实时观察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并且立即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