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代官府藏书的沦失分析

隋代官府藏书的沦失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代官府藏书多时达三十七万卷,隋末战乱多有损失。《新唐书·艺文志》序载:“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部,浮舟沂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此段记载可补《隋书·经籍志一》序之不足,提供了宋遵贤从洛阳舟载图书西运京师的具体卷数为八千卷。

隋代官府藏书的沦失分析

隋代官府藏书多时达三十七万卷(嘉则殿藏书),隋末战乱多有损失。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收复洛阳,《附书·经籍志一》序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泝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新唐书·艺文志》序载:“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部,浮舟沂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此段记载可补《隋书·经籍志一》序之不足,提供了宋遵贤从洛阳舟载图书西运京师的具体卷数为八千卷。《太平广记》卷二八。《炀帝》引《大业拾遗》:“武德四年,东都平后,观文殿宝厨新书八千许卷将载还京师。上官魏梦见炀帝大叱云:'何因辄将我书向京师?’于时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部调度,乃于陕州下书,著大船中,欲载往京师。于河值风覆没,一卷无遗,上官魏又梦见帝,喜云:'我已得书。‘帝平存之日,爱惜书史。虽积如山丘,然一字不许外出。及崩亡之后,神道犹怀爱吝。按宝厨新书者,并大业所秘之书也。”此段文字中,上官魏所梦云云,实为虚构,但言八千许卷、宋遵贵大船载书、炀帝平时爱书一字不许外出诸事,应是信史。参照《新唐书·艺文志》序文,可知宋遵贵运走的八千卷书,只是观文殿宝厨藏书,东都洛阳其他处所之藏尚不在其内。隋代图书制度,仍承六朝旧制,多为十卷一帙。八千卷书则为八百帙左右,故需大船以载,颇合情理。另外,砥柱,是黄河河道上某山名,在今三门峡市东,《水经·河水注》专有记载。《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十五年(595)六月戊子,隋文帝“诏凿底(砥)柱”。可知砥柱之处,流水险恶,常有船翻。唐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云:“近者隋后主,搜罗势骈阗。宝函映玉轴,彩翠明霞鲜。伊唐受命初,载史声连延。砥柱不我助,惊波涌沦涟。遂令往古书,半在余浮泉。”[9]即咏此事。

但是,此处有一问题,即《隋志》序与《唐志》序皆说唐初仅得隋朝官府藏书八万卷。那么隋嘉则殿三十七万卷及秘阁、观文殿等大批藏书又落何处?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经籍会通一》言:隋官府藏书在隋灭之前,“中间未尝被火,向之藏蓄之盛,竟何在邪?惟杜宝《大业江都记》云:'隋书籍三十七万,悉焚于广陵。'当是实录。盖隋炀酷嗜经典,既欲徙都广陵,必尽载诸书自从。洛阳八万,意当时副本耳”。胡氏估计很有道理,不过《大业江都记》所说“悉焚于广陵”(广陵,即今扬州)似有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云:“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复,大半沦弃。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化及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圣唐武德五年,克平僭逆,擒二伪主,两都秘藏之迹,维扬扈从之珍,归我国家焉。”张彦远所说,绝不仅针对隋官府所藏书法、绘画文献,也含图书典籍,因此,隋代官府藏书大部分还是在战争中散乱于淮河、江北一带。(www.xing528.com)

古代藏书事业,就客观效果来说,起到了民族文化得以积累与传播的作用,续传统以不绝,承先人启后代。从隋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看,他们是从重道弘教、经邦立政的实用原则出发去推进官府藏书事业发展的。在其主观意识里,图书的功能、藏书事业的作用,都被阐发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如果没有隋代官府对藏书的良好经营,以及卓越的整理编目工作,先秦两汉以来之学术文化就无从接续,乃致于有可能发生断裂。大唐一代的藏书盛举也难得出现。这是今人探讨隋代官府藏书事业不应忽略之处。同时,历史也从另一面向我们昭示,政权的更迭、战乱的繁剧使得隋王朝卷轴散弃,藏书凋零,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仍然处于艰难与漫长的接力跑道之中。而在这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只有在积累保存文献的事业上有不凡之举的朝代,才是一个对学术、文化有所贡献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