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福建银矿开采历史与云南银矿资源分布

浙江福建银矿开采历史与云南银矿资源分布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此时银隐铅中⑧,尚未出脱。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河北、山东各省地方由于天气寒冷而矿层薄,不出产金银。开采银矿熔礁结银与铅云南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地储量最为丰富,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找到土内的银矿苗后,便知道礁砂之所在。

浙江福建银矿开采历史与云南银矿资源分布

原 文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洞中有矿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上榰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

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矿,其外包环石块曰矿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垛,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熔出团约重百斤。

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大抵坤元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银为世用,唯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埚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埚底,名曰银锈。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炉式并具于左。

注 释

①饶、信、瑞:分别指今江西鄱阳上饶及赣州一带。

②辰州:今湖南沅陵

③会川:今四川会理。

④礁砂:据《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入炉炼银的矿石总名为礁,礁砂是黑色矿石,即辉银矿为主要成分的银矿石。

⑤篝灯:指灯笼。:刨土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镐。

⑥矿:或作“”,此指树枝状的辉银矿。

⑦矿:此指不含银的脉石,因而是无用之物,与通常意义的矿含义不同。

⑧此时银隐铅中:银矿中常含有铅。⑨箑(shà):扇子。(www.xing528.com)

⑩陀僧:密陀僧,黄色的氧化铅。

⑪坤元:指大地为生长万物的根源。

⑫钣锭:板状或块状的银锭。

⑬灰池:铺炭灰的炉底,含铅的银熔化后流于此处。从技术上看,分金炉应密闭,而不应该敞口。

译 文

中国产银的地方,浙江、福建旧时有银矿坑场,到了本朝初期,有的仍在开采,有的已经关闭。江西饶州、广信和瑞州三处有银矿坑,但还从来没有开采过。湖南的出银之地在辰州,贵州的出银之地在铜仁,此外河南宜阳的赵保山、永宁的秋树坡、卢氏的高嘴儿、嵩县的马槽山,以及四川会川的密勒山、甘肃的大黄山等地,也都有优良的产银矿场。其余地方就难以一一列举了。然而这些银矿经营的规模有限,很不景气,每次开采若产量不足,还不够偿付搜刮与摊派下来的苛捐杂税。如果法制不严,就很容易出现偷窃争夺而造成祸乱的事件,所以禁令又不得不十分严苛。河北、山东各省地方由于天气寒冷而矿层薄,不出产金银。然而总计以上八省所出之银,还比不上云南的一半,所以开矿炼银,只有在云南一省可以常办不衰。

开采银矿

熔礁结银与铅

云南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地储量最为丰富,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是石山洞里蕴藏有银矿砂的,其上就会出现一些堆积起来的小石头,微带褐色,矿藏分成枝杈般的矿脉。采矿的人要挖土十丈或二十丈深才能找到矿脉,这种巨大的工程不是几天或者几个月就能完成的。找到土内的银矿苗后,便知道礁砂之所在。礁砂都藏在深土里,而且像树枝那样分布。每个人沿着银矿脉走向分头挖进。坑道内要横架木板以支撑坑顶,以防塌方。采矿的工人提着灯笼沿矿脉分头挥锄挖掘,直到取得矿砂为止。在土里的银矿苗,有的掺杂着一些黄色碎石,有的在泥隙石缝中出现有乱丝形状的东西,这都表明银矿就在附近了。

银矿石中,能炼出银的矿石叫作礁,细碎的叫作砂,其表面分布成树枝状的叫作矿,包在外面的石块叫作矿。大块的如斗,小块的如拳头,都是废弃之物。礁砂形状像煤炭,下面是一些石头而颜色不是很黑。礁砂的品质分好几个等级矿场主挖到礁砂后,先要呈交官府验辨分级,然后再行定税。取出的土用斗量过之后,交给冶工去炼。矿砂品质高的每斗可炼出纯银六七两,中等的可炼出三四两,最差的只可炼出一二两特别光亮的礁砂,反倒由于里面的精华已经泄漏得太多,最终得到的纯银反而偏少。

礁砂在入炉之前,先要拣净、淘洗。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的,土墩高约五尺,炉子底下铺上瓷屑、炭灰之类的东西,每个炉子可装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在周围叠架起来。靠近炉旁还要砌一垛砖墙,高和宽各一丈多。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风箱通过风管送风。靠这一道砖墙来挡住炉的高温,拉风箱的人才能安身。等到炉里的炭烧完时,就用长铁叉再将木炭添入。风力、火力足时,礁砂就会熔化成团,此时银还混杂在铅中,尚未被分离出来。礁砂二石共计可熔出团块约一百斤。

熔炉冷却后,将物料取出另装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在炉内围起,留出一个穴门以辨别火候。分金炉可以用风箱鼓风,也可以用团扇送风。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熔团会重新熔化,铅便沉下成为底子炉底的铅成为密陀僧形状,再放进别的炉子里熔炼,又成为扁担铅。要不断用柳枝从穴门缝中插入燃烧,待铅的成分去尽后,就可以提炼出纯银了。刚炼出来的银叫作生银。倒出来凝固后的银如果表面没有丝纹,就要再熔炼一次,直到银锭中心出现一点圆星,云南人叫作“茶经”。 此后向其中加入少许铜,再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倒入槽中凝结成丝状倒入槽中才出现丝纹,是因为四周被围住,银气不会横溢走散。云南楚雄的银矿有些不一样,那里的矿砂含铅甚少,必须从其他地方采购铅来辅助炼银。每炼含银的矿砂一百斤,先将二百斤铅放在炉的底部,然后鼓风将其熔炼成团,再放入分金炉中,使铅沉下分离出银,与上述方法是一样的。银的开采和熔炼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此外没有其他方法。炼丹术方书和本草书中没有根据地乱想、乱注,真是令人十分讨厌。

沉铅结银

分金炉清锈底

一般来说,在大地所含的矿藏中,出金之处三百里之内没有银矿,出银之处三百里之内也没有金矿大自然的安排设计,于此可看出个大概。有时仆役将扫刷到的泥尘聚起,放进水里进行淘洗,再煎炼出银,这叫作淘厘锱。操劳一天,少的只能得到三分银子,多的也只有六分银子。其所得的银,都来自日常用的剪刀、斧子刃部掉下来的残屑,或鞋底在闹市街道上粘带的土,或院内、房内打扫下来的尘土抛弃在河沿,其中必夹杂银质,这并不是说浅浮的土面上能生出银来。

世间使用的银,只有红铜和铅两种金属可以掺混在其中作假。但是将碎银熔铸成银锭时,可以除去其中的杂质而制成纯银。方法是将杂银放在坩埚中,送进高温炉火中用猛火充分熔炼,撒入少许硝石,则其中的铜和铅便都沉在埚底了,这叫作银锈。从灰池中敲落下来的,叫作炉底。将银锈和炉底一起放进分金炉内,将木炭填入土制的甑中点火,其中的铅会首先熔化,流向低处,铜和剩下的银可用铁条分拨,二者截然分离。人力与自然力作用的相辅相成,由此可见一斑。炉的式样附图于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