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事策略:对我军战略目的的全面总结

军事策略:对我军战略目的的全面总结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为止,我军自1916年7月1日发起的进攻已经将三大主要目标全部顺利完成。德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占领凡尔登,这与其军事战略价值无关,德军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和鼓舞士气方面的价值。如果德军这时侥幸占领了凡尔登,可能会利用战场上集结的重兵谋求更大的胜利。现在来谈谈我军借由索姆河战役达成的第三个战略意图:成功拖垮德军。这些英军官兵们大多只服役了几个月,初次来到索姆河战场只是作为殉职官兵的补充。

军事策略:对我军战略目的的全面总结

目前为止,我军自1916年7月1日发起的进攻已经将三大主要目标全部顺利完成。如果不是秋季的倾盆大雨导致的泥泞令我军无法凭借已经取得的优势发动大规模总攻,我军完全有希望取得更大的胜利。

凡尔登得救了。德军主力部队不但被我军牢牢牵制在西线动弹不得,而且被消耗战拖得疲惫不堪。

哪怕只完成一个战略意图也值得成功发起这场战役。现在,三个目标都完成了,取得的战果也足以与我军和法国盟军付出的巨大努力相匹配。我们离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又近了一大步。

德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占领凡尔登,这与其军事战略价值无关,德军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和鼓舞士气方面的价值。如果凡尔登被德军攻取,不但德国的宣传部门会吹嘘这场胜利为德军的“重大胜利”,而且也会极大动摇我国民众的必胜信念。相反,如果德军付出沉重代价却拿不下凡尔登,那么不但德军的士气会受挫,而且德国人对战争获胜的信念也会极大动摇。

在索姆河战役期间以及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收集到的各方情报都显示,通过这场战役,我们成功地将德军主力牢牢拖在了西线。自1916年6月俄国在东线大胜奥匈帝国后,德军从西线往东线的移动在索姆河战役开始后不久即告结束。从那以后,如果战场上出现某个德军师自西向东移动的状况,那就说明这个师在索姆河战役中元气大伤,德军又总是用新的师来接替被换下的师在西线上的位置。1916年11月,德军在西线集结的兵力显然比1916年7月时更多,德军也未放弃对凡尔登的进攻。如果德军这时侥幸占领了凡尔登,可能会利用战场上集结的重兵谋求更大的胜利。不过,考虑到东线战况的进展,德军更有可能会将大量兵力派往东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索姆河战役不仅缓解了凡尔登地区的压力,而且有利支持了东线友军的作战。(www.xing528.com)

现在来谈谈我军借由索姆河战役达成的第三个战略意图:成功拖垮德军。索姆河战役让德军疲惫不堪。至于德军究竟疲惫到何种程度,我们的判断多少都带有估计的成分。不过有充分证据表明:德军损失远超过我军和法军的损失,我军士气也远比德军高涨得多。

尽管有许多德国士兵用一以贯之的坚定战斗决心同我们作战到底,但随着战役推进,更多的德国士兵都泄气了。德军只能凭借森严的防线一面阻挡我军进攻,一面频频调兵增援前线,凭借良好的训练和纪律控制着战争机器在一次又一次失利后重整部队再向前反攻。在索姆河战场的推进过程中,我军接连和西线五分之四的德军师对峙,有时甚至跟同一个番号的德军师先后交战两三次之多。在我军攻势由于天气恶劣不得不告一段落时,德军的战斗力已经明显大不如前。

1916年7月1日至1916年11月18日,在索姆河战场,我军共俘获德军官兵三万八千多人,其中包括八百余名军官。此外,我军还缴获重炮二十九门、各类野战火炮九十六门、迫击炮一百三十六门以及机枪五百一十四挺。

取得上述辉煌成绩的英军官兵多半都是在战争中训练并成长起来的。这些英军官兵们大多只服役了几个月,初次来到索姆河战场只是作为殉职官兵的补充。当然,在现在的局势下这也无法避免。要么让这些没有经过充分训练的士兵在战场上积累经验,要么就等到士兵训练成熟再让他们上战场,但这会让法国盟友大失所望。在没有经过充分训练的状况下,我军士兵不仅与常年积极备战的德国士兵作战,还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战绩,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至于我军官兵克服困难时的欣然之情,面对困境时体现出的坚韧和决心,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战争,或者见识过战争却没有亲历过索姆河战役,那么将很难充分体会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