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剧情纪录片的创作技巧的介绍

剧情纪录片的创作技巧的介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种种条件制约,当相关影像资料不足以展示历史事件时,历史事件的剧情化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方式,所以,剧情纪录片多用于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正是史书上的诸多空白,使得剧情纪录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可以说,剧情纪录片在还原历史场景方面的水平一点儿也不逊于剧情片。在制作该片时事件当事人郑蕴侠仍旧在世,因此,纪录片采用了郑蕴侠的口述和

剧情纪录片的创作技巧的介绍

剧情纪录片通过情景再现和解说词的补充叙述共同再现过去的事件和时空,它结合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剧情片的故事性,强调戏剧冲突和视觉表现力,使观众在欣赏时也能得到观看故事片情感体验。受种种条件制约,当相关影像资料不足以展示历史事件时,历史事件的剧情化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方式,所以,剧情纪录片多用于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剧情纪录片在国际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种纪录片类型,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代表的公司制作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欢的剧情纪录片,例如《惊世一刻》系列、《消失的古文明》(《失落的古代城市》)、《金字塔》和《秦始皇解密史》等。受国际创作潮流和新纪录电影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了一批剧情纪录片,例如《迷徒》《我从汉朝来》《重生》等。不过,剧情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学术界和业界还在纠结于剧情纪录片是不是纪录片,并被此问题束缚,阻碍了我国剧情纪录片的发展。

情景再现是很多纪录片用于辅助叙事的一种手段,现在绝大多数观众已经接受了在纪录片中运用情景再现来缝合历史叙事断点的做法。创作者在开始运用情景再现时都很小心谨慎,尽量不让它占据纪录片太多的篇幅,往往是用来重现某些场景或是人物,而不是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与此同时,创作者尽量不用小景别镜头和正面镜头来拍摄演员,而是用背面拍摄和远景镜头等视听语言。后来,情景再现往前进了一步,让人物直接面向镜头,并出现近景和特写等小景别镜头,人物的表情也因此变得清晰可见,甚至给人物虚构一些细节,而且情景再现在整部作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再往后,创作者用情景再现来重现完整的历史事件,为人物设计对白甚至虚构人物。可以说,剧情纪录片就是情景再现运用到极致的产物,使纪录片变得跟剧情片一样具有跌宕起伏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性,同时也使得它跟剧情片的界限变得模糊。

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以往的纪录片通常通过解说词和相关人物采访以及一定程度的“真实再现”来表现,这种叙事方式略显单调和呆板。随着观众对于娱乐化和故事化的追求,传统的纪录片很难引起广泛的观看欲望。历史史实的剧情化处理是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

剧情纪录片通过表演的方式来重现历史史实,展现历史人物,但是与剧情片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是在史书和历史典籍中有明确而详细的记录的。例如,我们可以在影视剧《芈月传》中让春申君黄歇成为宣太后情人,但是在剧情纪录片中绝对不可以这样处理。

但是,剧情纪录片并非完全照搬史实,因为历史只是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记录,而且这种记录在史书上也往往是只言片语,短短几行,它既不是全方位的记录,也不是全程的记录。正是史书上的诸多空白,使得剧情纪录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这种虚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惊世一刻》之《皇室恋事》片段

第一,对于人物进行适当的虚构。这种虚构不是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虚构,而是对人物细微部分的虚构,例如虚构他的部分对白和行为。在纪录片《惊世一刻》的第三集《皇室恋事》中,皇后安娜·波林(Anna Boleyn)得知自己不是在中午被处死而是在第二天早上时,精神崩溃,倒地叫喊和痛哭。因为缺乏史料的详细记载,在片中安娜精神崩溃时的对白和动作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这个事件并不是虚构的,所以,这种细微处的虚构不会影响整个纪录片的真实性。

相比我国的剧情纪录片,BBC的一些剧情纪录片在人物的虚构上走得更远,他们会虚构出完全不存在的人物。例如在《金字塔》中,创作者虚构了一个叫纳克特的工程师,还为他虚构了其他的家族人物,纪录片以他的生平经历作为结构整部作品的线索。当然,纪录片在开头部分就向观众指出纳克特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他的一生是经过考证得来的,并非凭空捏造的。

大明宫》片段

第二,对历史细节进行合理的虚构。历史事件由诸多细节组成,这些历史细节往往在史料中缺乏详细记录,剧情纪录片在此处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例如,在《大明宫》中有一场唐朝人与吐蕃人进行马球比赛的戏,这个在史料《封氏闻见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但只有数语。纪录片对这一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的虚构,呈现了一场精彩的马球比赛。(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虚构,都必须是基于历史真实的合理虚构。对于虚构,剧情纪录片要达到的高度是——这些虚拟的人物和历史细节虽然没有出现在史料中,但是他们应该是真实存在于那段历史中的,只是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而已。不过,我们发现,越是接近现当代的题材,剧情纪录片虚构的成分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越来越详尽,可供虚构发挥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还存活于世,过多的虚构必会引发争议。

剧情纪录片根据历史遗址、文字记载、建筑图稿等资料,运用强大的数字特效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力求真实地再现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建筑和历史场面。在《庞贝古城:最后一天》中,观众不仅看到了被火山毁灭之前的庞贝城,还看到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整个过程以及它毁天灭地的破坏力;在《圆明园》中,观众看到了万园之园的恢宏;在《大明宫》中,观众看到了唐朝盛世景象中的人文和建筑。可以说,剧情纪录片在还原历史场景方面的水平一点儿也不逊于剧情片。有的纪录片直接动用剧情片的特效制作团队,例如,《金字塔》使用了剧情片《角斗士》的3D制作班底,用3D动画展示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其恢宏气势令人震撼。

《金字塔》片段

虽然剧情纪录片将历史事件剧情化,并虚构了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但不会让观众将它跟剧情片混淆,因为它会采用多种方式造成一种类似于戏剧上的间离效果。剧情纪录片并没有摒弃解说词这一叙述方式,几乎每一部剧情纪录片都运用了解说词,哪怕在剧情化道路上走得最远的BBC广播公司。解说词的存在,使陷入精彩剧情的观众从故事中跳脱出来,意识到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事件的再现。有的纪录片还会采用相关人士的口述,来完成这种间离效果,例如,纪录片《迷徒》讲述的是国民党高级特务郑蕴侠在新中国成立后潜伏八年并最终落网的真实事件。在制作该片时事件当事人郑蕴侠仍旧在世,因此,纪录片采用了郑蕴侠的口述和真实再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观众相信片中的真实再现都是有真实依据的。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常常将真实再现的情节跟历史遗址、历史影像等资料剪辑在一起,配合解说词造成间离效果,同时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例如,在《庞贝古城:最后一天》中,纪录片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在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影片常常在真实再现的过程中组接上古城发掘出的遗址遗物、遗骸塑形等,使观众意识到这些人物并非杜撰,而是真实地存在过。

尽管剧情纪录片大规模地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法,以其作为结构片子的叙述形式,但是它仍旧是纪录片,所以,它必须坚守真实性的原则,允许合理的虚构,但不能进行杜撰,以防混淆视听,给观众传递错误的历史史实。

剧情纪录片的观众不是历史学家,他们对于历史史实的真实与否缺乏辨别能力,他们可能不会相信剧情片中杜撰的历史内容,但很可能会无条件地相信剧情纪录片里面的历史知识。纪录片是纪实的艺术,这是观众们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剧情纪录片在真实再现的运用上要非常谨慎,避免让观众对历史造成误解。BBC的剧情纪录片一般会在纪录片开始时就用字幕或者解说词等方式告诉观众,以下内容是对真实事件的重现。例如,《惊世一刻》系列在每一集的片头都打上“纪录片是根据目击者证词的戏剧化演绎”的字幕,并在结尾字幕上打上演员名单。对于真实再现中出现的人物对白,《惊世一刻》系列的制作人理查德·布拉德利(Richard Bradlee)说,这些对白是出自相关人物的回忆录或日记或书中,并非我们想象出来的。“惊世一刻”系列第一辑中的很多画面质感粗粝,摄像机镜头比较摇晃,有时出现虚焦,这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新闻片的纪实感。但是,在后面两辑的制作中,BBC舍弃了这种拍摄风格。因为这种纪实感很强的真实再现的画面跟真正的影像资料剪辑在一起时,观众很难分辨出哪些是真实再现哪些是文献影像,从而引发了很多人的批评。[7]

剧情纪录片允许细节的虚构,但是要营造出整体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从而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还原历史的真相?国内的做法一般是请历史学家或者相关学者作为纪录片的顾问,为真实再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是服装、道具把关。国外的创作团队在这方面做得更严格和周密,他们的创作者一般都要有历史学背景,同时,他们也会让历史学家深度参与进来,完成收集和甄别历史资料、对历史现场进行勘查、撰稿与主持等工作。理查德·布拉德利说,每一句解说词、每一处真实再现的地方都有确定的出处——日记、信件或者官方文件,这些都需要历史学家的深度参与才能实现。[8]

尽管国外创作团队对剧情纪录片的事实基础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在他们制作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秦始皇解密史》中,直接指出秦始皇是吕不韦和太后的私生子,仍然让人觉得不够谨慎,因为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众说纷纭,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他就是吕不韦之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剧情纪录片创作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创作者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