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风建设受社会心理的制约

党风建设受社会心理的制约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心理对党内不正之风的繁衍有着深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态势下,社会心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更多的影响制约作用。应当指出,社会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综合治理党内不正之风,自应包括对社会心理的重视、利用和改造。我们探讨党风建设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对党风建设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从根本上增强端正党风战胜腐败的信心。

党风建设受社会心理的制约

在近几年的党风建设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不正之风纠而复生,刹住一股又出现一股,而且来势凶猛。虽然就全党来说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宽。上至中央机关,下至基层党组织;不仅一般党员中有,而且在有一些入党多年、过去作风很好的党员领导干部中也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心理对党内不正之风的繁衍有着深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伴随震动。在这种态势下,社会心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更多的影响制约作用。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在党内和党员身上,不少人也不可避免地留有这种影响制约的印迹。常见的助长不正之风繁衍的社会心理主要有:

一是模仿心理,即俗话说的“上行下效”。权威者的行为常常被人们当作允许通行的标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处于指挥和决策的中心。越是在高层发生腐败,越能生发模仿效应,其危害也越大。这也可见党中央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是多么重要。对于同自己类似的人,模仿心理又具体表现为攀比心理。一些领导干部争相攀比购买高级小轿车就是一例。显然,这两种模仿心理,对不正之风的繁衍起着扩散作用。

二是遵从心理。有时表现为“从众”,即大多数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俗称“随大流”。“从众”是人们对群体的依赖性的心理反应。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群体的行为是无声的向导,具有无形的驱动力。有时又表现为“服从”,即对搞不正之风的某些上司的盲目服从。有些人起初对某种越轨事并不情愿做,只是出于怕违背上司意志对己不利,违心去做,具有被动性,可谓胁从。如此就使某些腐败现象具有“群蛀”的新特点。遵从心理的这两种表现在不正之风的繁衍中起了帮凶作用,扩大了搞不正之风的从者队伍。

三是强化心理。即想要以特定行为取得特定结果的心理倾向。如果这种结果对自己有利,人们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譬如,当一个党员干部为自己的子女走后门找到一份好工作时,他的行为非但没有受到批评或处罚,相反却被默认,那么他或他周围的人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再次重复这一行为,甚至把这种行为引申到其他方面,希图再次从中获得好处。这就在人们心中萌发“不搞白不搞”的心态,助长了不正之风的繁衍。为了杜绝这种强化心理,我们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要件件查处,严加追究,使之“强”不起来。

四是回报心理,即当接受别人的好处之后,想报答别人的心理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原是传统美德。但如果不讲党性讲人情,以权谋私,用公共的权威和财物遂私愿,那又是另一种情况了。(www.xing528.com)

应当指出,社会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每一种社会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关键在于它与哪种社会现象相联系。譬如模仿心理,如果我们党员干部作风都很好,那么也与此相关可以起到传播优良传统的作用。树立榜样就是借助于人们的模仿心理。因此,在进行党风建设时,我们要善于运用社会心理的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和推动社会心理向着积极方面演变,扫除形成不良作风的心理障碍综合治理党内不正之风,自应包括对社会心理的重视、利用和改造。

我们探讨党风建设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对党风建设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从根本上增强端正党风战胜腐败的信心。我们党像大海一样有着自我净化能力。党在7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强敌,治愈自身顽症。只要全党一致,从严治党,付诸行动,我们的党必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越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

(原载《求实》1997年增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