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丁语中的人:一个多面且经典的符号

拉丁语中的人:一个多面且经典的符号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都知道,拉丁语的“人”是多么普通和多么经典:它是面具、悲剧的面具、仪式面具与祖宗的面具。我必须向你们指出它是怎样变成我们的“人”的。印度我以为,印度是个人及其意识概念的文明中最古老的国家;“ahamkāra”是个人意识的名字,“aham”=“我”。家庭出身、等级与各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确定了名字、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其“面子”。他的个性就是他的“名”。最重要的是罗马人的概念。

拉丁语中的人:一个多面且经典的符号

大家都知道,拉丁语的“人”(persona)是多么普通和多么经典:它是面具、悲剧的面具、仪式面具与祖宗的面具。从拉丁文明一开始,它就存在了。

我必须向你们指出它是怎样变成我们的“人”的。分隔这一起源与这一结果的空间、时间与各种差异是巨大的。因为各种我们将要描述的显著原因,各种演变与革命根据一些明确的日期而历史性地层层展开。这个精神范畴在此动摇不定,然后深深地扎下了根。

即使是在那些最早意识到它的非常伟大而古老的社会中,可以说其中有两个社会创造了它,但其最终的解决,还是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事情。它们的例子是有启发意义的:这就是婆罗门教佛教的印度,以及古代中国。

印度

我以为,印度是个人及其意识(我说的是“我”)概念的文明中最古老的国家;“ahamkāra”(我的形成)是个人意识的名字,“aham”=“我”(这是等同于“ego”的印欧语词)。“ahamkāra”一词显然是一个专门的词,是由某个超越了一切心理错觉的先知学派提出的。“数论”(sāmkhya)是可能先于佛教的一个学派,赞同事物与精神的合成性(“sāmkhya”指的就是合成),认为“我”(moi)是个虚幻的东西;佛教在它第一阶段的历史中宣布这只是“五蕴”(skandha)的一个可以分割的复合体,而且要在和尚那里破除它。

那些主张《奥义书》的婆罗门教主要学派——肯定先于“数论”与紧随其后的两种正统形式的吠檀多派——都是从“先知们”的格言出发,直到毗湿奴在《薄伽梵歌》中向阿周那指出真理的对话:“tat tvam asi”,用英语来说就近乎是:“that thou art”——你就是那(宇宙)。即使是后来吠陀的礼仪及其评论都已经渗透了这种形而上学。(www.xing528.com)

中国

关于中国,我只知道我的同事与朋友马塞尔·葛兰言(Marcel Granet)教给我的知识。直至今日,也没有哪个地方会比那里更重视个人,特别是他的社会存在,没有哪个地方会赋予个人更高的地位。葛兰言先生的杰出著作向我们揭示的是古代中国类似于美洲西北部的各种制度的力量与威权。家庭出身、等级与各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确定了名字、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其“面子”(在我们这里,人们也开始这么说了)。他的个性就是他的“名”(ming)。中国还保存着这些古代的概念。但是同时,它除去了个人作为永恒且不可分割的存在的特性。名字是一个集体的名字,一个来自别处的东西:他的祖宗曾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又被叫这个名字的人的后代所用。而且,一旦人学会了用哲学来思考,试图根据某些形而上学来表明什么是一生中的“神”(shen)与“鬼”(kwei)——这也是两个集体——人们说过个人是这两者的复合体。道教与佛教也讨论过这一点,而且,人的概念没有进一步展开。

其他一些民族也认识到或采用了这类概念。这类把人当作一种除了上帝之外不依赖于所有其他东西的完备存在的观念是罕见的。

最重要的是罗马人的概念。在我们看来,它是在罗马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