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经济社会稳定

广西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经济社会稳定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气候格局和地理环境下,广西极铁发生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频发,不但危及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也给少数民族农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清道光三十年至宣统三年的72年间,广西发生水灾37次,旱灾25次,疫灾28次,风灾1次,总计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33次,平均每年1.85次。其中最多的灾害是水、疫、旱灾,多达90次,占灾害总数的67.67%。

广西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经济社会稳定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春夏季高温多雨、秋冬季少雨的气候格局。从地理方面来说,广西地势四周高中部低,略呈盆地状,地貌以岩溶地貌与山地为主。岩溶地区土壤蓄水能力极差,易涝易旱。在这种气候格局和地理环境下,广西极铁发生水灾旱灾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频发,不但危及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也给少数民族农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晚清时期,广西民族地区几乎无年不灾,且许多年份多灾并发,其中尤以水、旱、蝗灾居多。据不完全统计,清道光三十年(1840)至宣统三年(1911)的72年间,广西发生水灾37次,旱灾25次,疫灾28次,风灾1次,总计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33次,平均每年1.85次。其中最多的灾害是水、疫、旱灾,多达90次,占灾害总数的67.67%。[68]

民国初中期,广西民族地区天灾不断,给农户造成极大的损失。据20世纪30年代的调查:“三年中旱灾所及的县份计有九县,十九年三县,二十六年六县,二十一年五县,有数县皆重复遭灾,所受的损失,约及五百万元。”[69]民国20年(1931)6月,广西各地发生大水灾,民族地区经济损失惨重,如融县(今分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中、北、南三区房屋损失756间,受灾农地25000亩,合计经济总损失150000元;柳州第二、六、七区及中区,房屋损失591间,受灾农地1155亩,合计经济总损失1171600元。[70]旱灾给少数民族农户造成的损失也很大,如民国21年(1932)春,隆山县发生旱灾,全县5个区受灾农田18000亩,经济总损失1130000元;民国20年6月,扶南县(今属扶绥县)受灾农田50000亩,经济总损失350000元,次年6月,该县受灾农田80000亩,经济总损失500000元。[71](www.xing528.com)

抗战时期结束后,广西各地连续数年发生水、旱、风、虫、疫灾,灾情之重,灾区之广,实属罕见,很多贫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借入高利贷。据媒体报道:“可怜一片旱潦风虫的灾害造成空前饥馑的大地,……饥饿死亡的恐怖笼罩着整个广西底时候,无依无靠的佃农为了逃避死神的挣扎,横起心头去‘卖谷青’,向地主和暴酷的放利者借到一点仅足活命的钱,譬如说,那时候借二万元,最多能够买到二十多斤米,但是今年秋天却一定要还上三万元到四万元,而惨跌到二万元一担的米价,简直使受盘剥的人们哭不出眼泪来,二十多斤米要还两担米啊,这究竟是甚么世界!”[72]据有关资料,1946年,广西受灾面积遍及全省2/3的县份,灾民340万人,占全省1400万人口的24.3%。[73]田东县“解放前每20年有一次大虫灾,农民无法捕灭,户户借粮、讨吃”。[74]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工程奇缺、防灾技术落后与防灾能力有限,再加上政府吏治腐败,财政紧缺,对灾民的关怀显得很不够,灾民往往无力应对灾害。如抗战后,在灾害面前,新桂系当局向灾区赈济了一批款物,但由于物资十分有限,而待赈入口极多,因而根本不能满足灾民的最低需要。如此种种,再加上当时的内战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军费,政府很难有太多的粮款投入到灾荒救济上来。据统计,全省共计粮食受赈283万余人,现款受赈70万人,耕作受赈3万余人,营养品受赈131万余人,衣着受赈8万多人;政府的赈济物资到了灾民手里,粮食受赈者每人仅得粮5斤半,现款受赈者每人仅得法币3866元(约能购买1斤大米)。[75]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正如媒体对罗城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调查写道:“这点车薪杯水的救济费,还不知道发不发得到那些真正的饥民们的手里去!而且更不知道是那一月,那一天,才发得下来!”[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