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时的家庭常用炊具,笊篱的作用及历史背景

北魏时的家庭常用炊具,笊篱的作用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笊篱是家庭中一种常用的炊具,形状像勺子,但有孔眼,主要作用是在烹饪过程中使容器内的食物与油、汤分离。在北魏时,笊篱就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炊具。豆类磨浆,需将豆子经水泡过,揉搓后用笊篱捞取浮皮。日常煮饺子、煮面条也需笊篱捞取。笊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且都是与吃相关的。民间匠人说,编笊篱有一道很关键的工序叫“拧媳妇头”。笊篱现在已经鲜见了,多数人家用的都是漏勺。

北魏时的家庭常用炊具,笊篱的作用及历史背景

笊篱是家庭中一种常用的炊具,形状像勺子,但有孔眼,主要作用是在烹饪过程中使容器内的食物与油、汤分离。《汉语大词典》释义:“用竹篾或铁丝、柳条编成蛛网状供捞取沥水的器具。”《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称“竹编勺形滤器,犹今之漏勺。”

笊篱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饼法》:“拣取均者,熟蒸曝干,须即汤煮,笊篱漉(读lù)出,别作臛(读huò)烧,甚滑美。”在北魏时,笊篱就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炊具。北宋朱肱《北山酒经·卷下》:“煎浆,假令米一石,用卧浆水一石五斗,先煎三四沸,以笊篱漉去白沫,更一两沸,入葱一大握,卧浆者,夏月所造酸浆也。”过去,无论用石臼舂米,还是用石碾砸米,均需把高粱玉米等带皮的粮食用水浸泡,以笊篱捞出沥去水分再去加工。豆类磨浆,需将豆子经水泡过,揉搓后用笊篱捞取浮皮。日常煮饺子、煮面条也需笊篱捞取。笊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且都是与吃相关的。

“笊篱用以淅米、捞面、抄蔬菜,水去不留,网疏不漏,古人制器之妙义也。”这是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里的赞语。《康熙字典》释义:“笊篱,竹器”。“篱”即“藩篱也”,“以柴竹作之”。可见,笊篱的本义应该是用竹子做的上面有孔隙的用具,至于用别的材质制作笊篱,那是后来的事情。 编制笊篱的材料,南方以竹篾、藤条为主,北方则以柳条为主,不仅用料不一,形制、大小也有较大区别。柳条笊篱的优点是造价低廉,不蚀不锈,缺点是不便刷洗,易藏污纳垢。笔者曾在曹妃甸沿海发现柳条笊篱,过去渔村的海边用大铁锅炸(煮)海货都是使用最大号的笊篱,仅把长一米有余。

民间匠人说,编笊篱有一道很关键的工序叫“拧媳妇头”。所谓“拧媳妇头”,是以系条为界把柳条的细头以四根为一组,左边的往右编,右边的往左编,上面地往下编,下面地往上编;一边编一边拧,还得用两手往圆里捏拢。拧好后,笊篱前面的柳条就像精干媳妇的头发一样,光光溜溜的,一根一根分分明明,特别好看。最后,把两面拧过来的梢子掖在经线的开衩内互相捆紧,一个圆圆的笊篱才算成型,再把剩余的条子拧软拉紧,边拉边转圈,将把捆好,最后用镰刀把头上削光,一个笊篱就能用了。别看柳编笊篱有缝,但捞黄米、小米都不会漏。(www.xing528.com)

后来就有了铁丝编的笊篱,编排整齐,两种笊篱一比,柳条笊篱就显得一副人老珠黄的模样。 再后来,家家的厨房里就多了漏勺,铝制的,与笊篱一般大,布满黄豆大的眼,捞饺子、捞面条显得体面,但不如笊篱利索,笊篱捞饺子手起汤尽,而漏勺则有些沥沥啦啦拖泥带水。笊篱现在已经鲜见了,多数人家用的都是漏勺。

笊篱离我们远去了,曾经的歇后语也随之离我们远去了:“胸脯子挂笊篱——劳(捞)心”,“吃铁丝拉笊篱——真能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