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家大院-消逝的文化印记,古村行走

温家大院-消逝的文化印记,古村行走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静静立于村西南的老宅——温家大院,依然如旧。温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历数百年。正是和刘百灵的这一面之缘,温家大院后来成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经退休的刘百灵再次回到温沟村,想看看这深山中的大院是否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温强国是温氏家族第十八代后裔。推开温家大院厚重的木门,一切都仿若十七年前的模样,雕栏玉砌、石刻壁画依然存在,这让刘百灵心里的牵挂踏实了许多。

温家大院-消逝的文化印记,古村行走

每一天,朗朗的读书声从温沟村的学堂里传出,不知不觉温暖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只有静静立于村西南的老宅——温家大院,依然如旧。

温沟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正南方40多公里,地处嵩山余脉的丘陵沟壑之中。温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历数百年。

温沟村村口的古寨门。

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百灵回忆十七年前发现温家大院的情景,犹然记得当时的惊喜:“在20世纪90年代搞近现代文物普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它。我记忆中它是三座院子,石雕非常精美,我们一看这个建筑就非常漂亮。”正是和刘百灵的这一面之缘,温家大院后来成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温沟村古民居。

温沟村的石狮子。

如今已经退休的刘百灵再次回到温沟村,想看看这深山中的大院是否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温强国是温氏家族第十八代后裔。刘宝灵与温强国故人相见,虽然刘百灵鬓发已苍,但温强国一眼便认出了他。这些年,温强国也曾为保护自家古宅而奔波。

推开温家大院厚重的木门,一切都仿若十七年前的模样,雕栏玉砌、石刻壁画依然存在,这让刘百灵心里的牵挂踏实了许多。

温家大院石牌。

相传乾隆年间,温家十世先祖温六爻做油品生意,一度人丁兴旺、家资丰厚。温家大院建筑的中心、后院上房大厅两侧,至今还嵌有一幅石刻对联,字迹虽已斑驳,却也依稀可见:“半耕半读恒佩先人懿德,克勤克俭恪遵古圣良规。”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家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

温强国说宅院里青石上的壁画都有说法,体现了四季分明。“春牡丹、夏荷花、秋冬梅;上边的是福禄寿。这都是古代人的一种向往。”(www.xing528.com)

温沟村。

到了清朝末年,温氏一族家境逐渐败落,温家大院昔日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温强国说:“如果你在这荒草坡地斜看,还能看见台阶的痕迹。看这儿,栏杆都拆了。当年就在这个地方有个二层小楼。”

和妻子结婚后,妻子不想住老房子,认为它的设施不实用,而且阴冷,因此他们在县城里购置房子,搬离了老宅。不过,故乡的祖屋一直是他难以割舍的牵挂。

由于长期没人居住照管,祖宅的墙壁有的已经坍塌,雕刻也在慢慢变得模糊。这让刘百灵深感惋惜。“这些都是后来加上的,补的,它不是原有的,这样的东西不应出现。现在有些工艺是赶不上过去的。”对于传统建筑,应当“整旧如旧”,但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刘百灵希望将来农村不要变得千城一面,万村同貌。温强国也曾想修复古宅,想让老宅恢复祖上当年的辉煌。但靠在外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上戈乔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