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的晚期遗址和墓葬

云南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的晚期遗址和墓葬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耳罐仅见大体型的,均为夹砂褐陶或红陶。图Ⅴ—10干坝子墓地出土的铜器随葬器物的摆放颇具特点。金属器以及玉石器多位于墓底或墓主生前佩戴的位置。从出土的器物初步分析,此次发掘的墓葬的时代可能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中前期,属云南青铜时代晚期。

云南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的晚期遗址和墓葬

1.永胜县金官龙潭墓地[40]

1956年在修建永胜县金官龙潭水库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和少量陶器,发现于墓葬之中,均为采集品。该墓地位于山脚缓坡地段,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规模不大。一般墓出土兵器、生产工具和陶器数件,女性墓出土的还有纺轮。大部分器物有使用痕迹,有的器物表面留有纺织品包裹的痕迹,有的器物质地粗糙或轻薄,制作随便,无使用痕迹,也不堪使用,似为明器。

青铜器中兵器占绝大部分,只有少量为生产工具,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滇西北区常见的剑,多为山字格,也有无格剑。山字格剑形制多样,但山字格已简化为一种装饰,与剑身连成一体,部分做成镂孔状,与无格剑区别不大,主要区别在剑茎上,有平首椭圆空心辫索纹茎、长方形镂孔扁茎、双圆圈首扁茎(饰圆圈、三角、回纹)等,还有牛角首扁圆曲茎无格剑。部分剑在剑川鳌凤山、德钦纳古、德钦永芝墓地有发现,但一种空心方茎(有的茎上有纹饰,如排兔纹、点纹、云雷纹)山字格或无格剑则很少见,与盐源老龙头墓地的空心方銎刀的做法相似。这种剑的剑身多为长三角形,另一种为椭圆空心茎无格柳叶形剑,较为少见。陶器中的斜壁双耳杯和直口罐也是本区的特点。第二类在滇西区常见,如长方形直内无胡直援或曲援直刃或曲刃戈、饰“几”字形双肩钺、“V”形凹口扁圆銎方形锄、敛口假圈足陶钵等。这两类器物年代基本一致,与鳌凤山土坑墓前段大致相当。第三类来自滇池地区,主要有长骹短曲刃矛、圆骹上部内束三角形叶矛、饰凤纹矛、一字格剑、蛇首无格剑、方銎斧、椭圆銎长条形斧、饰卷云纹的方銎斧和凿、一字格铜柄铁剑、宽格铜柄铁剑、铜骹铁矛、铁矛等,年代大致与滇池地区第四期相当,约为西汉早期(见图Ⅴ—9)。

图Ⅴ—9 永胜金官龙潭墓葬器物

2.宁蒗县干坝子墓地[41]

干坝子墓地位于丽江市宁蒗县大兴镇红旗社区干坝子居民小组,西临宁蒗河,墓地所在区域属于宁蒗河东的一级台地,墓地面积十余万平方米,墓地最高点与宁蒗河水面高差约40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10月中旬至2014年1月中旬对该墓地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www.xing528.com)

出土的随葬器物丰富,共计千余件(套),根据质地可分为铜器、铜铁合制器物、铁器、金器、陶器、玉石器和藤编器。铜器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护具、装饰品(见图Ⅴ—10)。其中兵器数量最多,包括剑、矛、斧、钺、戈、镦、箭镞等。生产工具有削和凿。护具主要为臂甲和腹甲。装饰品有头饰、镯、“干”型器、杖头饰等。生活用具为一面铜釜和一盏铜灯;铜铁合制器主要为铜柄铁剑和铜骹铁矛;铁器数量较少,仅见一柄铁矛;金器数量较少,仅两个墓有发现,器型为珠饰、钏和镯,属于装饰品,所出金器的总重量近500克;陶器是本次发掘出土最多的器物,根据陶质陶色可分为夹砂褐陶、夹砂黑陶和夹砂红陶;根据器型可分为双耳罐、单耳罐、杯和纺轮,均为手制。双耳罐可分为大小两种,大型双耳罐多为夹砂褐陶或红陶,火候低,陶质较差;小型双耳罐多为夹砂黑陶,火候高,陶质坚硬,胎体薄,表面磨光。单耳罐仅见大体型的,均为夹砂褐陶或红陶。陶杯是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均为夹砂褐陶,喇叭口,鼓腹,平底,底部外侧多有一道或两道刻划符号。纺轮数量较少;玉石器有玉镦,玛瑙绿松石、烧料以及白色石灰岩制作的串珠和砺石坠;藤编器仅见藤类植物制作的臂甲和腿甲。

图Ⅴ—10 干坝子墓地出土的铜器

随葬器物的摆放颇具特点。金属器以及玉石器多位于墓底或墓主生前佩戴的位置。陶器则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放置于墓底头端葬具外,二是放置于头端葬具上方,三是放置于墓坑头端的填土中。这三种摆放方式或单个存在或多个并存。发掘区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墓葬的随葬器物组合也有所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陶器组合。以M60所处的中部区域为分界,东部区域的陶器组合多为几件夹砂黑陶双耳罐,基本不见陶杯;西部区域则为一件体型较大的夹砂褐陶或红陶双耳罐,带一件夹砂黑陶双耳罐和若干陶杯,陶杯的数量多至20余件。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时代或文化性质的不同,形成差异的具体原因暂时不明。

从出土的器物初步分析,此次发掘的墓葬的时代可能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中前期,属云南青铜时代晚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