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近卡尔·马克思:迷失的价值主体寻觅

走近卡尔·马克思:迷失的价值主体寻觅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它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价值的真正主体。这也是马克思的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走近卡尔·马克思:迷失的价值主体寻觅

价值异化必然导致人的全面异化,人成为单面的人、单向度的人、片面发展的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由于价值的异化,颠倒了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价值主体被价值的客体所淹没,被隐藏起来,人们很难真正找到价值主体。“人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人开设了工厂,建造了高楼大厦,发明了汽车,缝制了衣物,生产出粮食和水果”。但是,“这一切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其实,恰恰相反,价值的主体就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于物质财富,这样做正是缺乏价值的表现。

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一方面,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人是价值的主体。人的价值既不是天赋人权,也不是神授。人是价值的主体,物是用来满足和服务于人的。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而且,“物的尺度”服务于、服从于“人的尺度”。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金钱崇拜、商品崇拜,见物不见人,物把人淹没,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开始消退。

另一方面,从人与人关系来看,人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而是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因此,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存在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自给自足,完全不依靠别人来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对他人和社会有一定的需要,既要服务于别人也需要别人的服务,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www.xing528.com)

第二,价值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做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因此,马克思提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只有现实的个人才能成为价值的主体,不是观念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人。价值的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抽象的个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中的个人。现实中的个人,具体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它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价值的真正主体。这也是马克思的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