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朴《平边策》的兵略主张

王朴《平边策》的兵略主张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边策》先谈政道,后谈攻取之道。在后周被列国包围的态势下,如何制定统一天下的战略指导方案殊为重要。就此而言,柴荣创造性地采用了王朴《平边策》的兵略主张,并使其在战争实践中发挥出了最大功效。

王朴《平边策》的兵略主张

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励精图治,积极进取,亲自统军,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但随后在太原之战遭到失利。他重新反思统一大业,命令臣僚出谋划策,比部郎中王朴献上了一篇策文《平边策》,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兵略主张,深为柴荣赏识。

《平边策》先谈政道,后谈攻取之道。王朴首先指出,中原王朝丧失吴、蜀、幽、并的原因“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143],并从选贤用人、取信于民、注重赏罚、充实财富、减赋敛、收民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144],再一次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之后,王朴详细地阐述了攻取之道,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如何攻取南唐、岭南、巴蜀、燕地等周边地区。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天下形势。后周建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势力范围以中原为中心,北与辽、北汉接壤,南与南唐、荆南(即南平)、后蜀交界,至于吴越、闽、楚、南汉等国则远在江南、岭南。就实力而言,后周经过军政改革之后,实力大增,明显要强于周边国家。在邻国之中,南诏的实力还是比北汉、后蜀、荆南稍胜一筹。在后周被列国包围的态势下,如何制定统一天下的战略指导方案殊为重要。(www.xing528.com)

王朴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145]这也是《平边策》的总体指导思想,后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围绕先攻取“易者”即南唐而展开的。他认为“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146],实施轻兵骚扰之策,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小规模侦察行动来探测其虚实强弱,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147]。后周在此基础上料敌而动,乘虚袭取南唐,“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148]。应该说,王朴的攻取之道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即“必先其易者”,但在具体举措及操作步骤上则未必都合理,对于攻取江北、江南的困难估计不足。从后来柴荣三征南唐之战的情况来看,后周攻取南唐江北十四州,共耗时两年四个月,尽管实现了预定战略目标,但也付出了不小代价,如在楚州之战中出现较大伤亡。至于王朴所说的“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149],显然也将战略态势设想得过于简单。如果根据其战略方案实施行动,周军长驱南下,能否在短期内迅速平定江南;如果在征伐江南之际,北方契丹、北汉乘机南下中原袭取大梁,后周该怎么应对;即使平定了南方,燕地是否会“望风内附”,《平边策》对此没有涉及或者尚未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柴荣在实践中吸纳了其合理成分,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在夺取南唐江北十四州之后及时收手,停战罢兵;之后率军北伐,收复燕南失地。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柴荣都是采取了有限度的军事行动,在其国力、军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旦达成预期战略目标就立即收兵,以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因此,这种有节度的用兵是比较明智的。就此而言,柴荣创造性地采用了王朴《平边策》的兵略主张,并使其在战争实践中发挥出了最大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