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证语篇:言语行为与信息处理

质证语篇:言语行为与信息处理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equenzierung和Verkettung进一步指出,语篇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表层链式或序列结构并不是基本结构,从言语行为出发对语篇分析描写的基础是施为行为的层状结构。按照此观点,语篇的言语行为也呈树状排列,位于顶端的是与核心命题相关的总言语行为,是语篇的信息中心,也是语篇意图的体现。同时,Van Dijk认为,语境和框架并非随机产生,而是由言语行为的核心概念激活的一组因子,这些因子在语篇互动中相互影响与制约,共同控制语篇言语行为的实现和信息流动。

质证语篇:言语行为与信息处理

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之后,对言语行为的各种研究也相继展开,但其研究仍具有局限性。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脱离语境的孤立句子,而以超越句子层面的语篇为主要研究对象(钱敏汝,2001:2)。语篇是复合的行为,是由一个个行为组成的言语行为序列(Motsch,1986:319)。Sequenzierung和Verkettung进一步指出,语篇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表层链式或序列结构并不是基本结构,从言语行为出发对语篇分析描写的基础是施为行为的层状结构。对语篇深层逻辑关系的研究发现,语篇的言语行为呈现出一种立体的树状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在言语行为的树状结构中,位于最上端的是表明整个行为序列的意图的言语行为。这个言语行为起着统领或支配作用,余下的言语行为起着辅助或支持的作用。言语行为层层发展,直到底层((Motsch&Viehweger,1981:137))。

在言语行为的研究中,Van Dijk进一步指出,语篇言语行为的理解应该建立在语境与框架之上,而语境与框架是由一个中心概念激活的一系列切块(Van Dijk,1977:215),这个中心概念是与语篇命题相关的(Van Dijk,1997:9)。语篇的深层结构是在总命题下逐渐发展的树状命题,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语篇言语行为的确呈树状分布,并且和语篇命题有很高的相关度(Lash,2015:135)。

就DIT(Discourse Information Theory)理论而言,信息节点是以命题为基本操作单位的(杜金榜,2007:43)。即在树状语篇信息结构中,“核心命题”是语篇的信息中心,也是语篇意图解决的冲突核心(杜金榜,2007:132)。这样,语篇言语行为和信息单位就连接到了一起,作为语篇意图的主要承载者,言语行为需要语篇以信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由一系列疑问词代表的信息单位(何事实、何推断、何态度等)是语篇意图传递的主要信息,也是主要的意图承载者。按照此观点,语篇的言语行为也呈树状排列,位于顶端的是与核心命题相关的总言语行为,是语篇的信息中心,也是语篇意图的体现。这样,在语篇构架中,信息节点就和单个的言语行为相对应,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在语篇信息结构中,信息节点与言语行为融合在一起,组成言语行为—信息组块(speech act-information chunk),简称信息组块(sainfo)。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功能分类基于层级结构,因此功能类别自然具有层级性,这为语篇的言语行为分析提供了借鉴。此功能分类与言语行为的本质相似,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Sequenzierung和Verkettung关于言语行为具有层级结构的观点。

在信息组块中,信息节点承载着言语行为的信息传递,而言语行为担当着信息节点的功能实现。这样,杜金榜(杜金榜,2009:361)从功能意图角度对信息单位的划分就可以成为语篇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如下:

客观类:证实(Id)、举例(Ex)、详述(El)、数量(Qu)、结果(Rs)、手段(Mn)、次序(Or)

说明类:比较(Co)、概念(Cn)、定义(Df)、解释(Ep)、原因(Rs)、概括(Gn)、模糊(Fz)(www.xing528.com)

主观类:选择(Ch)、指向(Dn)、使能(Mk)、预期(An)、判断(Ju)、声言(De)、要求(Dm)、假设(Hy)

为便于与CLIPS语料库接轨,我们对言语行为也进行了标注(括号内为每个言语性的标注代码)。客观类言语行为是对信息发展的客观描述,说明类言语行为是对信息发展的进一步阐释,主观类言语行为是对信息发展的主观态度或应对。三大类下面又分为二十二小类,对不同大类的言语行为进行再分类,言语行为与十五类信息节点相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分析视角。

同时,Van Dijk(1977:213-216)认为,语境和框架并非随机产生,而是由言语行为的核心概念激活的一组因子,这些因子在语篇互动中相互影响与制约,共同控制语篇言语行为的实现和信息流动。Van Dijk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一种主观认识,是交际者在交际中的一种心理过程,交际者根据谈话中勾起的情景回忆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语境。Van Dijk构建了话语中的语境模型,语境模型又可分为情景模型和语境心理模型,这种语境模型控制了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它与其他场景记忆相结合,在同一场景下形成独特的心理模型。具体来讲,语境心理模型指语言使用者理解和体现的、交际环境中熟悉的各类文化特征的简单图式,例如背景、参与者和他们不同的身份及角色、从事的社会行为、目标和现有知识等(Van Dijk,2008:10)。这些参数因子在语篇互动中相互影响与制约,共同控制语篇言语行为的实现和信息流动(见图1)。

图1 语境模型图

在语境模型中,诸因子并不是随机地进入交际者的认知。生成或理解话语时,交际者有一个框架化的过程,即把语境因子重新排序的过程。在这个控制言语行为的背后体系中,框架因子操控的顺序是不一样的:首先是背景,不同的背景控制不同语篇的功能实现,而功能实现需要参与者在目标驱动下的社会行为,在框架中具体内化为特质、人际关系、地位、角色等因子,内化进框架的诸因子共同操控语篇信息组块的功能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