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植物死亡:揭秘多元文化研究

植物死亡:揭秘多元文化研究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植物是脆弱的,花草树木皆有凋零、枯死的时刻,面对植物死亡的场景,英汉诗人都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人类自身,人也恰如那些植物,脆弱不堪,也许是外力作用,也许是自身机能衰退,终有面临死亡的时刻。

植物死亡:揭秘多元文化研究

植物是脆弱的,花草树木皆有凋零、枯死的时刻,面对植物死亡的场景,英汉诗人都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人类自身,人也恰如那些植物,脆弱不堪,也许是外力作用(意外事故),也许是自身机能衰退,终有面临死亡的时刻。

在汉语诗歌中,我们常见到诗人用“凋零、“零落”、“凋丧”、“凋谢”、“夭折”、“夭殁”、“夭殂”、“夭逝”、“夭枉”、“夭绝”、“殇折”、“殇夭”、“枯槁”、“枯萎”、“枯谢”、“枯瘁”、“萎折”、“萎绝”等词语喻指人的死亡,例如:

乐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后来变化三分贵,同辈凋零太半无。(白居易《代梦得吟》)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曹雪芹红楼梦》)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www.xing528.com)

面对同一个世界英语诗歌中在众多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中也经常把人之死与植物之死相比,由此也产生许多词汇描述人的死亡,比如decay、wither、fade、return to Earth、sink to Earth、come to dust等,但较汉语诗歌中的词汇要少得多。在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歌And Thou Art Dead,As Young And Fair中,诗人将自己心上人与娇艳的花朵相比,既表达对其早逝的心痛也表达了不忍其美如花朵般凋零之情:

The flower in ripened bloom unmatched

Must fall the earliest prey;

Though by no hand untimely snatched,

The leaves must drop away;

And yet it were a greater grief

To watch it withering,leaf by leaf,

Than see it plucked to-da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