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的无奈引发的问题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的无奈引发的问题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承乾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长子,因生于承乾殿而得名。太宗即位时立年仅8岁的承乾为皇太子。此后,虽然太子患有足疾,太宗仍有意进行栽培。[18]这就说明,此时太宗有意培养太子的治政能力。太宗如是,但儿子似乎并没有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在得知太子欲谋反之后,太宗并未诛杀太子,而是进行流放。此时的太宗是无奈的,因为儿子试图谋反不得不进行处罚;也是孤独的,这其中既有对自己教育失败的惋惜,也有对儿子自毁前程的失望。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的无奈引发的问题

承乾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长子,因生于承乾殿而得名。武德三年,封恒山王;七年,徙封中山王。太宗即位时立年仅8岁的承乾为皇太子。此后,虽然太子患有足疾,太宗仍有意进行栽培。具体表现在:贞观四年(630)五月,太宗下诏:“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启,委太子裁决。若仍不决,然后闻奏。”[18]这就说明,此时太宗有意培养太子的治政能力。关于太宗下诏任命太子裁决政务之事,在贞观九年同样有表现,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九年(635)五月,太上皇崩,太宗下诏令太子于东宫平决庶政。”[19]如果说,贞观四年(630)委太子裁决尚书省判事不服者是对太子治政能力的培养,那么到贞观九年高祖去世之后,令太子平决庶政则更多的是对太子治政能力的肯定与信任。正因为太子治政能力有所提高,也就有了“贞观九年(635)六月,是后上每出行,常令居守监国”[20]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到贞观九年太子与太宗之间应是一个父亲着力培养,儿子虚心受教并有所作为的关系。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实现皇位的平稳过渡也是指日可待。

但这一切在贞观十年发生改变。缘起是太宗开始宠爱另一位儿子——魏王李泰,这就引起太子以及太子臣僚的恐慌。因此,也就有贞观十一年(637)七月,魏徵对太宗上疏“陛下诚能慎选太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21]的劝谏。那么,太宗为什么要在已立太子的情况下复宠魏王呢?或许正是父亲与君主的双重身份使然。太宗是君主,他有责任与义务为大唐王朝挑选一位合格的继承人,使之带领唐王朝继续向前发展;同样他也是父亲,在妻子去世的情况下,他有责任去教育并疼爱自己的所有孩子们。(www.xing528.com)

太宗如是,但儿子似乎并没有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贞观十五年(641)五月己酉条记载:“太子治宫室,妨农功;又好郑、卫之乐……又宠昵宦官,常在左右。”[22]我们看到与之前的尊敬师长、积极治政形象不同,此时太子既广建宫室、妨碍农时,又宠幸宦官。总之,这时的太子开始沉沦[23]。终于,贞观十七年(643)太子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后因纥干承基告密而宣告失败。在得知太子欲谋反之后,太宗并未诛杀太子,而是进行流放。此时的太宗是无奈的,因为儿子试图谋反不得不进行处罚;也是孤独的,这其中既有对自己教育失败的惋惜,也有对儿子自毁前程的失望。到贞观十八年(644)承乾卒于黔州时,太宗依然废朝哀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