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火星探秘:新华社记者带你千米无惊奇旅程

火星探秘:新华社记者带你千米无惊奇旅程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1年5月22日,随着一阵略显嘈杂的电流声,祝融号的驱动机构开始加电,从着陆平台坡道缓缓向下,驶向火星表面。很快,4个车轮完全着地,平稳站立在了火星表面。当然,研制人员早有准备,通过配备的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可以进行“抬轮”和蠕动,使祝融号在下陷后能够脱困,这在地球上已成功试验过无数次。但一段旅程最美的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到现在,祝融号已经走过了1000米的路程,有信心接下来依然会一切顺利。

火星探秘:新华社记者带你千米无惊奇旅程

2021年5月22日,随着一阵略显嘈杂的电流声,祝融号的驱动机构开始加电,从着陆平台坡道缓缓向下,驶向火星表面。很快,4个车轮完全着地,平稳站立在了火星表面。

▲ 祝融号火星车移动节点和里程。(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 祝融号火星车移动节点和里程。(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 祝融号火星车移动节点和里程。(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 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模拟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 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模拟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 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模拟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模拟图像(2021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该怎样向大家描述火星土壤的质感呢?由于火星表面岩石密布,多年的侵蚀导致火星表层土壤坚硬、里层土壤松软,可以说是“外焦里嫩”。但这种土壤构成也使祝融号的车轮更易陷入其中。当然,研制人员早有准备,通过配备的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可以进行“抬轮”和蠕动,使祝融号在下陷后能够脱困,这在地球上已成功试验过无数次。

出发前的仪式感当然不能少。开始长途跋涉前,祝融号与着陆平台合了一张影。虽然没办法用自拍杆,但祝融号带了一个“三脚架”——Wi-Fi分离相机。把它投放到指定位置后,迅速跑到着陆平台旁边,“1、2、3,咔嚓”,正面、侧面都拍了几张,然后就要和登火伙伴们告别,独自启程。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模拟图像(2021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该怎样向大家描述火星土壤的质感呢?由于火星表面岩石密布,多年的侵蚀导致火星表层土壤坚硬、里层土壤松软,可以说是“外焦里嫩”。但这种土壤构成也使祝融号的车轮更易陷入其中。当然,研制人员早有准备,通过配备的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可以进行“抬轮”和蠕动,使祝融号在下陷后能够脱困,这在地球上已成功试验过无数次。

出发前的仪式感当然不能少。开始长途跋涉前,祝融号与着陆平台合了一张影。虽然没办法用自拍杆,但祝融号带了一个“三脚架”——Wi-Fi分离相机。把它投放到指定位置后,迅速跑到着陆平台旁边,“1、2、3,咔嚓”,正面、侧面都拍了几张,然后就要和登火伙伴们告别,独自启程。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模拟图像(2021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该怎样向大家描述火星土壤的质感呢?由于火星表面岩石密布,多年的侵蚀导致火星表层土壤坚硬、里层土壤松软,可以说是“外焦里嫩”。但这种土壤构成也使祝融号的车轮更易陷入其中。当然,研制人员早有准备,通过配备的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可以进行“抬轮”和蠕动,使祝融号在下陷后能够脱困,这在地球上已成功试验过无数次。(www.xing528.com)

出发前的仪式感当然不能少。开始长途跋涉前,祝融号与着陆平台合了一张影。虽然没办法用自拍杆,但祝融号带了一个“三脚架”——Wi-Fi分离相机。把它投放到指定位置后,迅速跑到着陆平台旁边,“1、2、3,咔嚓”,正面、侧面都拍了几张,然后就要和登火伙伴们告别,独自启程。

▲ 近期火星车拍摄巡视区全景影像。(2021年8月30日发)(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来不及仔细欣赏火星风景,祝融号便一路向南驶去。行驶途中,导航地形相机每日对沿途地貌进行成像。地面飞控人员则会依据每日获取的导航地形图像,对祝融号进行视觉定位和移动路径规划,帮助它安全穿越各种地形。但一段旅程最美的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当路过感兴趣的科学探测目标时,祝融号会停下利用物质成分探测仪和多光谱相机等科学载荷对其开展详细探测。

2021年7月12日那天,祝融号在路上遇到了一路保护它的背罩,身后还背着那大大的降落伞。祝融号用导航地形相机给背罩和降落伞组合体拍了照,这是祝融号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看到它们。经过气动烧蚀后的背罩依然结构完整,像龟甲一样翻倾在地上,身后的降落伞宛若一袭白色长裙拖在火星表面,优雅而又坚韧。

▲ 近期火星车拍摄巡视区全景影像。(2021年8月30日发)(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来不及仔细欣赏火星风景,祝融号便一路向南驶去。行驶途中,导航地形相机每日对沿途地貌进行成像。地面飞控人员则会依据每日获取的导航地形图像,对祝融号进行视觉定位和移动路径规划,帮助它安全穿越各种地形。但一段旅程最美的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当路过感兴趣的科学探测目标时,祝融号会停下利用物质成分探测仪和多光谱相机等科学载荷对其开展详细探测。

2021年7月12日那天,祝融号在路上遇到了一路保护它的背罩,身后还背着那大大的降落伞。祝融号用导航地形相机给背罩和降落伞组合体拍了照,这是祝融号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看到它们。经过气动烧蚀后的背罩依然结构完整,像龟甲一样翻倾在地上,身后的降落伞宛若一袭白色长裙拖在火星表面,优雅而又坚韧。

▲ 近期火星车拍摄巡视区全景影像。(2021年8月30日发)(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来不及仔细欣赏火星风景,祝融号便一路向南驶去。行驶途中,导航地形相机每日对沿途地貌进行成像。地面飞控人员则会依据每日获取的导航地形图像,对祝融号进行视觉定位和移动路径规划,帮助它安全穿越各种地形。但一段旅程最美的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当路过感兴趣的科学探测目标时,祝融号会停下利用物质成分探测仪和多光谱相机等科学载荷对其开展详细探测。

2021年7月12日那天,祝融号在路上遇到了一路保护它的背罩,身后还背着那大大的降落伞。祝融号用导航地形相机给背罩和降落伞组合体拍了照,这是祝融号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看到它们。经过气动烧蚀后的背罩依然结构完整,像龟甲一样翻倾在地上,身后的降落伞宛若一袭白色长裙拖在火星表面,优雅而又坚韧。

告别它们后,等待祝融号的是一场真正的探险之旅——穿越一片密布石块、撞击坑、沙丘的复杂地带。不过不用太担心,地面工作人员会仔细规划,帮助祝融号小心避开危险。到现在,祝融号已经走过了1000米的路程,有信心接下来依然会一切顺利。

告别它们后,等待祝融号的是一场真正的探险之旅——穿越一片密布石块、撞击坑、沙丘的复杂地带。不过不用太担心,地面工作人员会仔细规划,帮助祝融号小心避开危险。到现在,祝融号已经走过了1000米的路程,有信心接下来依然会一切顺利。

告别它们后,等待祝融号的是一场真正的探险之旅——穿越一片密布石块、撞击坑、沙丘的复杂地带。不过不用太担心,地面工作人员会仔细规划,帮助祝融号小心避开危险。到现在,祝融号已经走过了1000米的路程,有信心接下来依然会一切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