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DIS光强度传感器实验成果

DIS光强度传感器实验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DIS光强度传感器,即可借助其强大的图线功能来进行广泛的研究性、探索性实验,使光学实验教学走出现象观察和简单验证的局限。调整双缝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L为53cm,得到如图2—8—5所示的干涉图线。小灯泡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22cm。

DIS光强度传感器实验成果

有了DIS光强度传感器,即可借助其强大的图线功能来进行广泛的研究性、探索性实验,使光学实验教学走出现象观察和简单验证的局限。

1.双缝干涉

使用DIS光强度传感器、竖式光具座、DIS配套光源(激光光源)、偏振片和缝距d为0.08mm的双缝,双缝至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L为43.5cm。打开配套光源的开关,使用偏振片将光强调整到适当大小(以消除图线“平顶”现象为准),得到如图2—8—4所示的干涉图线。调整双缝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L为53cm,得到如图2—8—5所示的干涉图线。

图2—8—4 双缝至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3.5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5 双缝至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53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观察分析两图中光强条纹与光强图线的对应关系,可见图2—8—4中光强条纹的宽度小于图2—8—5中光强条纹的宽度。进而使用软件工具测量Δx,可得:当L1<L2时,Δx1<Δx2,即Δx与L成正比。

保持L不变,换用缝距d为0.1mm的双缝,可观察到条纹的间距变窄了:当d1<d2时,Δx1>Δx2,即Δx与d成反比。

根据公式“λ=d×Δx/L”计算得出,实验用激光束的波长λ约为0.632 8μm。当L、Δx和d发生变化时,λ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保持不变。

2.单缝衍射

使用DIS光强度传感器、竖式光具座、DIS配套光源(激光光源)、偏振片和缝宽为0.08mm的单缝,单缝至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L为60~70cm。打开配套光源的开关,使用偏振片将光强调整到适当大小(以消除图线“平顶”现象为准),得到如图2—8—6所示的衍射图线。

图2—8—6 单缝至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60~70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缝宽为0.08mm)

观察图中光强条纹,可见其遵循以下规律:中央条纹最亮,同时也最宽,约为其他明条纹宽度的两倍;中央条纹两侧,光强度迅速减小,直至第一暗条纹;随后光强又逐渐增大成为第一明条纹,依此类推。

分析图中光强条纹与光强图线的对应关系,可见光强条纹的明暗、宽窄都对应着光强图线的高低及宽窄。

改变单缝与光传感器的间距L,可见条纹和光强度图线基本不发生变化。换用缝宽为0.1mm的单缝,可见单缝变宽,且光强条纹变窄的同时亮度增加,对应的光强度图线中央峰变窄、变高(图2—8—7)。

图2—8—7 单缝至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60~70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缝宽为0.1mm)

由此可知,光的衍射仅与缝的宽度有关。缝宽越大,光强度(光的能量)越集中于中央条纹,所形成的图线中央峰窄而高。随着缝宽进一步加大,衍射图线的中央峰将被压缩成一条亮线,基本观察不到衍射波形。此时可以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光的衍射实验是对光的波动特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而在此实验中,DIS提供的光强图线为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衍射现象提供了重要帮助。

3.光栅衍射

使用DIS光强度传感器、竖式光具座、DIS配套光源(激光光源)、偏振片和光栅,光栅至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L为60~70cm。打开配套光源的开关,使用偏振片将光强调整到适当大小(以消除图线“平顶”现象为准),得到如图2—8—8所示的光栅衍射图线。

图2—8—8 光栅至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60~70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光栅都是由多条宽度和间距都相等的窄缝组成的,光通过光栅中的每一条窄缝后,都发生衍射,在某些方向上出现明条纹。各条单缝衍射产生的明条纹比较宽,互相重叠,由于从各缝射来的光波的互相干涉,结果又在叠加区域产生许多明暗条纹。观察图2—8—8中的光栅衍射图线,可见该图线的包络线(或称“包际”“外廓”)符合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规律。

4.光强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在暗环境下,使用功率为5W的小灯泡为实验光源,由直流稳压学生电源为其供电,保持电压为4V。当小灯泡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3cm时,得到如图2—8—9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当距离增加到39cm时,得到如图2—8—10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比较图2—8—9、图2—8—10可见:随着距离增加,光强度在减弱。图2—8—9、图2—8—10中的光强度图线存在一定的起伏与躁动,说明小灯泡的发光强度在小范围内波动,其主要原因在于电源输出的影响。

图2—8—9 电压4V、小灯泡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3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10 电压4V、小灯泡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9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5.小灯泡发光强度与电压的关系

在暗环境下,使用功率为5W的小灯泡为实验光源,由直流稳压学生电源为其供电。小灯泡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22cm。保持该距离不变,当电压为4V时,得到如图2—8—11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当电压为6V时,得到如图2—8—12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11 电压4V、小灯泡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22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12 电压6V、小灯泡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22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比较图2—8—11、图2—8—12可见:随着供电电压增加,光强度在增强。

6.烛光的光强

在使用“Cd”(坎德拉)为光强单位之前,“烛光”曾经作为光强度的标准计量单位被使用多年。探照灯、照明弹等都以“××万烛光”来说明其亮度。尽管我们日常使用的蜡烛与定义“烛光”时使用的蜡烛不同,但探究一下其发光强度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暗环境下,保持烛光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2cm不变,点亮一支蜡烛,待其烛光稳定后,得到如图2—8—13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将蜡烛的数量依次增加到两支、三支和四支,分别得到图2—8—14~2—8—16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13 一支蜡烛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2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www.xing528.com)

图2—8—14 两支蜡烛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2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15 三支蜡烛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2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图2—8—16 四支蜡烛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2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比较图2—8—13~图2—8—16可见:随着烛光数量增多,光强度在增强。

7.不同物质的透光性能研究

使用DIS配套光源(激光光源),保持光源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m不变。打开配套光源的开关,令光线直接照射在DIS光强度传感器上,得到如图2—8—17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观察图2—8—17可见,由于光线直射,且光源与传感器之间没有任何遮挡,光强度图线呈现出“平顶”状,说明此时传感器测得的光强度已经超出了软件的显示范围。

图2—8—17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

在DIS光强度传感器上方2cm处平放一张80g复印纸,得到如图2—8—18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此时图线出现“平顶”现象,原因是传感器测得的光强度也超出了软件的显示范围。将复印纸的数量依次增加为两张、三张,得到如图2—8—19、2—8—20所示的光强度图线。观察可见,复印纸具有一定的透光性。随着复印纸数量的增加,透光性逐渐减弱。当使用三张复印纸的时候,光强度已被大幅度削弱。

图2—8—18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放一张纸)

图2—8—19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放两张纸)

图2—8—20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放三张纸)

保持上述实验中的光源至传感器的距离不变,把透光物质更换成水,就可以进行另外一项有趣的实验:研究液体的清浊度。在半径为4cm的圆形玻璃培养皿中加入100ml左右的清水,液面高度达到2cm,将盛水的培养皿置于DIS光强度传感器上方2cm处。打开配套光源的开关,得到如图2—8—21所示的透过清水及培养皿的光强度图线。此时传感器测得的光强度也已经超出了软件的显示范围,图线出现了“平顶”现象。在清水中滴入蓝色墨水并搅拌均匀,观察随着滴入墨水的增加,光强度图线的变化情况。图2—8—22、2—8—23、2—8—24分别为滴入九滴、十三滴和十七滴蓝墨水后得到的光强度图线。

图2—8—21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清水)

图2—8—22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滴入九滴墨水)

图2—8—23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滴入十三滴墨水)

图2—8—24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46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滴入十七滴墨水)

8.光的偏振

使用DIS配套光源(激光光源),光源与DIS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5cm。

在DIS光强度传感器上方17cm(L=17)处放置两片偏振片,使两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打开配套光源的开关,得到如图2—8—25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可见此时传感器测得的光强度已经超出了软件的显示范围,出现了图线“平顶”现象。慢慢旋转其中一偏振片,可见光强度图线大幅度降低(图2—8—26~2—8—28所示),转过90°时,光强度减至最弱,几乎观察不到图线。继续转动,可见光强度又逐渐增强,转过180°时,光强又恢复到最大。

偏振实验—对光波动学说最简单的证明:

直到现在,笔者手里还存着好几套偏振片。甚至最近,还曾经借助偏振片下的彩虹效应,来对塑料的受力效应进行过相关检测,而且乐此不疲。在光偏振原理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后,教师没有理由在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强调:光波动学说的原理,已经广泛应用于液晶屏幕上了。因此,我们学习和认识波动光学,还需要额外动员吗?

图2—8—25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5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放置两片偏振片)

图2—8—26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5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将其中一片转90°)

图2—8—27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5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将其中一片转180°)

图2—8—28 激光光源与光强度传感器的距离为35cm时所示的光强度图线(将其中一片转270°)

实验中如果使用一片偏振片,在其转动时也会观察到光强度出现上述变化,这说明激光本身也是偏振光。因为激光具有偏振的特性,所以在实验中可使用偏振片将激光的强度调整到适当范围,避免“平顶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光学研究走在了物理学的前沿,且具有高度整合各学科知识的特征。光学的进步已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演进的先导。例如,新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就是基于纳米级紫外光蚀刻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因此,让中学生理解光学、重视光学是非常必要的。

DIS光强度传感器及其配套实验装置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为贯彻上海二期课改物理教材的理念提供了载体,而且为物理教材增添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气息,充分体现了教材中STS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