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古老的草屋,揭秘杜甫草堂的真相

寻找古老的草屋,揭秘杜甫草堂的真相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着青泥河的滚滚急流,我在寻找一间古老的草屋。同谷人在面向青泥河的高坡上为杜甫造了几间草房,诗人便携儿带女,住进了新盖的草堂……而事实上,杜甫在飞龙峡前安家落户时,成都还没有他的草堂。此刻,我已站在了面对着青泥河的杜甫草堂门前。我看过成县画家杨立强画的杜甫草堂,占据画面主体的就是这三棵姿态奇异的古柏,画家是抓住了草堂的灵魂。面对着青泥河的急流,杜甫埋葬了自己的儿女,这时,他还有没有吟诗的雅兴呢?

寻找古老的草屋,揭秘杜甫草堂的真相

沿着青泥河的滚滚急流,我在寻找一间古老的草屋。河对岸,是巍峨的凤凰山,万丈绝壁面对着奔腾的河流,仿佛摇摇欲坠。我的身后,也是一堵峻峭的崖壁,这是仙人崖。两堵峭壁遥遥相对,形成一个大峡谷,人们把它叫作飞龙峡。水流湍急的青泥河进入峡谷后,河道骤然变窄,暴躁的河水受到挤压,愈加猛烈地撞击着两岸峡壁,轰然如雷声滚动……这深沉激越的涛声,使人生出思古的幽情。

1234年前的深秋,安史之乱的战火正在蔓延。也是在这条路上,一个瘦削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赶着一头毛驴从远处走来。他环顾四周,疲惫而又兴奋的目光在峡谷中寻寻觅觅……这就是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他弃官西行,从长安来到同谷。诗人要在这里找一片宁静之地住下来。在飞龙峡前,杜甫停住了脚步。他惊叹飞龙峡的雄奇辽阔,留恋这里的纯朴民风。山水碰撞发出的回响,他也喜欢。大自然的喧哗和人世间的喧嚣,完全是两回事。同谷人在面向青泥河的高坡上为杜甫造了几间草房,诗人便携儿带女,住进了新盖的草堂……

世人都知道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甘肃成县(即古代的同谷)也有一个杜甫草堂,有多少人知道呢?而事实上,杜甫在飞龙峡前安家落户时,成都还没有他的草堂。此刻,我已站在了面对着青泥河的杜甫草堂门前。只见一堵砖墙,围着三间普通的瓦房,若不是院子里的那三棵苍老的柏树,真叫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千余年前的杜甫故居。我看过成县画家杨立强画的杜甫草堂,占据画面主体的就是这三棵姿态奇异的古柏,画家是抓住了草堂的灵魂。其实,世上有哪一间草房能历经千年而不腐朽呢?古人到底住在什么样的草房里,只能由今人自己想象了。我想,成都的杜甫草堂大概也是这样。能够向我叙述当年景象的古物,也许只有庭院里那三棵枝叶苍翠的古柏了。据说,这三棵柏树是杜甫亲手所种。诗人当年种这几棵柏树,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他也许还想着将来能让子孙在这些树下乘凉呢?杜甫原来是打算在这里长住,过一种隐居生活。然而,他只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这一个月中,诗人一家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为什么没有长住下去?这一切,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寻找答案了。

“自负薪采松,拾橡为生,儿女饿殍者数人”……这就是杜甫和家人当时那种艰辛惨淡的生活写照。诗人为维持生命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而辛苦劳作,却依然无法养家糊口,眼看着亲爱的儿女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死去,这是何等残酷悲惨的事情。面对着青泥河的急流,杜甫埋葬了自己的儿女,这时,他还有没有吟诗的雅兴呢?我查阅过《读杜心解》,在这一个月里,杜甫并没有间断写诗,《读杜心解》中,收有他在同谷的诗作二十余首,其中有一些还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即《同谷七歌》。七歌的第一、二首,是诗人的自画像:“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暮日寒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皱皮肉死。……”“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饥寒交迫、孤独无助的困苦画面。《同谷七歌》的另外几首诗,抒发的也是一些忧伤凄凉的情绪,他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和朋友,为自己贫困的处境和渺茫的前途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这一个月中,他还写了一些咏叹同谷山水的诗篇,找不到他为饿死的儿女写的诗,不知是悲痛欲绝丧失了作诗的兴趣,还是曾经写过而失传。我不知道。(www.xing528.com)

不过,杜甫为什么只在这里住了一个月,我想我是知道了。这样的穷山恶谷,偶尔游览,惊叹一阵,写几首诗是可以的,然而住下来挨饿受冻,甚至被饿死,谁也不会情愿。杜甫也是凡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走出杜甫草堂时,已是日暮时分,太阳已落到山的背后,飞龙峡中顿时变得十分幽暗。峡谷中急流如故,幽暗中,那震耳欲聋的山水撞击声更显得惊心动魄,这样的声音所叙述的故事,不应该是平平淡淡的故事。一个诗人,在绝境中尚能倾吐曲折的心声,谁说这不是奇迹呢!

1993年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