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课程构建与智慧课堂: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关键

中小学课程构建与智慧课堂: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关键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教学机制的引发而言,课程自主权是外因,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内因。换句话说,教师课程意识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意识即可以看成是教师对课程自主权的一种自觉实现。所以,课程意识的养成要从形成合理的课程观入手,合理的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

中小学课程构建与智慧课堂: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关键

课程意识从其产生的根源上讲,是对以往“防教师”课程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它要求教师具有参与课程的相关权力;但意识本身又是心理活动的自我察觉,它是一种观念深入内化后,继而在外化于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动力,所以,教师所拥有的课程观对其课程意识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赋予教师相应的课程自主权

我国传统上课程一般是指教学内容,完整的教学活动往往包括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教学论”思想。但到了20世纪末,在对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国内有学者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这一观点也成为我国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铺垫理论之一,由此所形成的课程包括教学过程的思想称为“大课程论”。本书在此并不想做过多的辨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所论述的课程更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认识,它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大抵就是教学过程。所以,前文所论述的教师教学自主权实际上也包括课程自主权,其中主要是指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处理的权力。对于教学机制的引发而言,课程自主权是外因,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也需要以外因作为保障条件。换句话说,教师课程意识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意识即可以看成是教师对课程自主权的一种自觉实现。由于课程自主权属于教学自主权的一部分,它的实现途径前文已有论述,故不再赘述。

(二)教师应加强理论修养,形成合理的课程观(www.xing528.com)

课程观是指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不同时代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同一时代,人们的课程观也不完全相同;但课程意识并不是与所有的课程观发生联系,而只是指其中特定的课程观。两者之间的联系是:“课程意识是对课程理念(课程观)的存储、积累和深化,它将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观念内化为主观意识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外显为课程行为,定向、指导、调控人们的课程实施活动。”所以,课程意识的养成要从形成合理的课程观入手,合理的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超越以往种种狭隘的课程观,确立整合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合理的课程观主要是一种理论修养,对于它的形成途径,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握课程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认识到以往课程观的种种局限以及当前社会条件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课程观;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主动反思自己对课程理论的认识情况,使课程理论真正由公共知识变为个人知识,达到一种内化于心的状态。这样,教师在面对教学现场时,就能很自然地用合理的课程观启发课程意识,进而做出相应的教学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