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

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前述分析可知,“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师课程意识。[18]因此,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首先要切实转变并建构科学的课程观。实际上,这些是教师课程意识五个构成要素的具体反映。为此,我们认为教师深入开展“教育认知”“学科理解”“学情把握”“资源开发”及“评价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反思,将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

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师课程意识。然而,课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基于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理解并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发展与丰富起来的。研究发现:“对教师课程意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的内部条件(如学历、教学经历、自觉的反思意识等)及外部条件(所处学校的教师培训、课程制度、评价制度)等能影响教师的课程意识。因此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育,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反思,还需要学校创造适宜教师课程意识培育的课程管理、教学研究、研修培训等相关制度。以下侧重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加以论述。

(一)切实转变课程观

“课程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念转变基础之上的。合理的课程观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教育行为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只有课程观念发生了合理的转变,才可能生成合理的课程意识。”[18]因此,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首先要切实转变并建构科学的课程观。

1.自觉加强课程论、教学论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研究者指出:“良好的课程知识结构是生成课程意识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建构自己的课程结构。”[19]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特别强调教师应正确理解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并建立如下认识:“课程即知识”属于片面的课程认识,课程的学习是让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并将学科知识、师生个体经验以及活动体验等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掌握知识、训练方法、培育情感、建立学科价值观等;教师应扭转传统的教学观,认识到教学不只是对既定课程的执行与传递,更是对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师生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20]

2.建构符合课程观的课程意识

前已指出,教师课程意识包含“主体意识”“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评价意识”等五个方面。根据前述关于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分析,教师应建立起如下的课程意识: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均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开拓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内化过程中发展主体作用;课程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同时还应训练思维、提升能力、培育个性品质、建立价值观念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应紧贴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服务;必须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而不是“知识为本”的教学,注重创设富有学科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建构;树立“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突出诊断学生的认识角度与认识思路发展状况及素养发展水平,并根据教学诊断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二)培育与提升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反思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通过自觉反思,课程意识将得以逐步明确。”[21]为何强调反思?这是因为课程意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定向、指导、调控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折射出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所折射的教学意识和课程理解,可为课程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础。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深度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培育、激发并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

在本章前几节,分解谈到了教师的教育认知、学情诊断、学科理解、教学监控等教学关键能力,并在第4章分析了教学情境素材开发利用与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些是教师课程意识五个构成要素的具体反映。为此,我们认为教师深入开展“教育认知”“学科理解”“学情把握”“资源开发”及“评价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反思,将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22]具体分析如下:

1.对“教育认知”的反思

“教育认识”属于教师头脑中的专业思想与理念,是教学行动的指南,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本质、学习条件、教学结果等的认识,是“主体意识”和“过程意识”的主要体现。实际操作中,执教者可以下述问题为抓手,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①为达成素养培育的目标,教学应设置怎样的典型教学活动?

②创设怎样的情境、使用怎样的策略来驱动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③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师生互动是如何体现与发挥的?

④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是否达成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⑤这些教学活动体现了自己怎样的“师生观”“教学观”等教学理念?

⑥后续教学时,教学行动可怎样改进和优化?依据何在?……

2.对“学科理解”的反思

“学科理解”不仅反映教师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认识,还包括对学科性质、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学科在文化和社会中存在意义等的认识,是“目标意识”的集中反映。反思时,教师可结合下述问题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①从所教学科的整体角度,本课内容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

②本课时包含哪些核心内容?各内容按照怎样的逻辑来组织?

③本课内容与前后章节有怎样的关联?如何体现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本课的学习,将促进学生的认知角度、认识思路得到怎样的发展?

⑤根据教学内容承载的价值,制定怎样的目标来指引学生的多元发展?

⑥根据本课核心知识特点及教学目标要求,应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

3.对“学情把握”的反思

“学情把握”是指教师对学生整体情况(包括学生拥有的学习前经验、认识水平与思维方式等)的理解与把握,它对教学起点确立、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活动规划产生影响。“学情把握”也是教师“主体意识”“资源意识”的重要体现,教学反思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含如下方面:

①学习本课时,学习者已经具备怎样的学科认识与素养发展水平?

②学生知识经验可作为怎样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如何加以利用?

③教学起点的设置如何体现学生已有认识经验?

④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来设置?

⑤教学问题设置、问题解决方式及教学活动安排是否符合学生整体水平?

⑥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多样化、有层次的学习要求?……

4.对“资源开发”的反思

“资源开发”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种类与功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实践与思考,是“资源意识”的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例反思活动中,执教者可围绕下列问题来深入展开:(www.xing528.com)

①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认识角度与认识思路的建构、丰富与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②如何根据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③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

④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介间的互动情境而获取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

⑤教学设计时,除教材外,开发了哪些课程资源并如何加以利用,从而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5.对“评价诊断”的反思

“评价诊断”表现为教师采用怎样的理念来指导评价,如何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来实施教学评价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指导、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等方面,是“评价意识”的具体反映。可结合下述提纲开展“评价诊断”的反思:

①我是怎样看待教学评价的?

②教学中,我是如何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评价的教育与发展功能的?为达成这样的功能,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是否很好地落实了这些功能?

③我是怎样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改进教学行为和调控教学过程的?

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从上述五个方面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不仅能很好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发展自己的教学意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而且能很好地建立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增强对课程意识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从而使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迷失状态”向“正确状态”发展,并使“正确状态”的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实现在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培育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邵珠辉,李如密.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学关键事件[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62-64

[2]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01):25

[3]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2012(06):3-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5]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2012(06):3-4

[6]高爽.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开发[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09):187

[7]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06):117

[8]魏锐.中学化学课程学科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4

[10]理查德·E.梅耶.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4,52

[11]王磊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9

[12]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8-60

[13]吴晓义.发展性教学监控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7):53-54

[14]苗怀仪.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分析与培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8:4

[15]沈建明.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1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25

[17]杨梓生,吴菊华.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17-218

[1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06):37-38

[19]王长江等.课程意识的含义、价值与生成[J].现代教育论丛,2007(02):12

[20]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26-128

[2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06):37-38

[22]杨梓生,吴菊华.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25-2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