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票据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实务

我国票据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实务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在唐代出现了一种名为“飞钱”的票券;学者们多认为“飞钱”是我国现代汇票的起源。票号签发的这些票券,类似现代的汇票和本票。我国固有的票据规则终被外来票据制度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限制票据的使用,当时规定汇票、本票在国内不得使用,汇票仅限国际贸易中使用,个人不得使用支票,企业与其他单位使用以转账支票为主。

我国票据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实务

我国在唐代出现了一种名为“飞钱”的票券;学者们多认为“飞钱”是我国现代汇票的起源。唐宪宗时期,各地茶商交易,往来频繁,但交通不便,携带现金困难。为方便起见,商行内创制了飞钱。商人在京城把现金支付给地方驻京的进奏院及各军各使等机关,或者在各地方设有联号的富商,由他们发给半联票券,另半联票券则及时送往有关的院、号,持券的商人到目的地时,凭半联票券与地方的有关院、号进行“合券”,然后支取现金。当时,飞钱只是一种运输、支取现金的工具,不是通用货币。唐代还出现过一种叫“帖”的票券,有学者认为,“帖”可为我国支票的起源。

到宋代,出现了“便钱”和“交子”。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官府设官号“便钱务”。商人向“便钱务”纳付现金,请求发给“便钱”;商人持“便钱”到目的地向地方官府提示付款时,地方官府应当日付款,不得延缓。这种“便钱”类似现代的“见票即付”的汇票。宋真宗时期,蜀地(今四川)出现“交子”,地方富户联办“交子铺”,发行称为“交子”的票券,供作异地运送现款之工具。后来,官府设“交子务”专办此事,发行“官交子”。“交子”与现代的本票相似。

明朝末年(公元17世纪),山西地区商业发达,商人设立“票号”(又叫票庄、汇兑庄),在各地设立分号,经营汇兑业务以及存放款业务。名为汇券、汇兑票、汇条、庄票、期票等的金钱票券大为流行,票号逐渐演变,叫作“钱庄”,19世纪中叶钱庄发展进入盛期。票号签发的这些票券,类似现代的汇票和本票。(www.xing528.com)

清朝末年,西方银行业进入我国,钱庄逐渐衰落。我国固有的票据规则终被外来票据制度取代。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票据法,规定票据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与西方国家票据制度接轨,我国原有的各种票据遂被淘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限制票据的使用,当时规定汇票、本票在国内不得使用,汇票仅限国际贸易中使用,个人不得使用支票,企业与其他单位使用以转账支票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票据在我国逐渐开始大规模使用,目前我国的票据法(1996年施行)和《支付结算办法》(1997年颁布)规定的票据基本上与国际通行的票据一致,我国的票据使用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