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水养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起源

海水养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起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水养殖就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饲养和繁殖海洋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的淡水养殖要远远早于海水养殖。我国海水养殖成规模于明清时期。我们可以从竹屿岛渔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了解我国那一时期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情况。我国南方沿海咸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鲻鱼在藻类中,我国最早人工养殖的是紫菜。

海水养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起源

海水养殖就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饲养和繁殖海洋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的淡水养殖要远远早于海水养殖。例如:《诗经·大雅·灵台》中就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记载,意思是周文王游于灵沼,看见其中饲养的鱼在跳跃。可见,在商代末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进行池塘养鱼。从天然捕捞到人工建池养殖是渔业生产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较早开始养鱼的国家。

鲤鱼在唐代是被禁止食用的。《酉阳杂俎》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鲤公,卖者杖六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唐代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官吏、贵族乃至平民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虽然唐代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不能烹食鲤鱼,因为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

我国海水养殖成规模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和人口的快速增加,滨海地区的很多百姓无地可耕,为了生存下去只得靠海谋生。他们“以海为田”,“藉海为活”,想方设法地从海洋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较大地促进了明清时期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清人王步霄《种蚶诗》中的“东南美利由来擅,近海生涯当种田”就生动地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开发海洋的盛况和海洋渔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捕捞技术的推动下,海洋捕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森严的海禁政策大大缩小了海洋捕捞的作业区间,使得海洋捕捞资源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既能增加渔业生产资源又不致触犯海禁的两全之策就非发展海水养殖莫属了。我们可以从竹屿岛渔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了解我国那一时期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情况。

《霞浦县志》记载:“蛎为南区特产,涵江、沙江、竹屿、武岐居民以蛎为业,始于明成化间。”该志还载有《蛎蜅考》一文,其文道:“福宁沿海之氓,田少海多,往往藉海为活……宣顺以前渔箔为生,成弘而后箔废而蛎兴……”通过上述材料可知,竹屿岛在明代以前是“藉海为活”,后来变为“渔箔为生”,再后来变为“箔废而蛎兴”。联系当时的海洋社会背景,我们不难理解推动竹屿岛渔业方式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海禁。

《霞浦县志》

在明代以前,我国采取的是“听民自渔”的海洋渔业政策。这就使得沿海居民的生产空间限制不大,其生产行为也较为自由,因此“藉海为活”。但是,海禁政策出现后,渔业生产空间大幅度缩小,捕捞方式发生了变化,即“渔箔为生”。所谓“箔业”,实际上是一种大型的沿岸围网作业方式。但是,自明洪武初年海禁政策实施开始,至天顺年间共有约90年。近百年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捕捞,必然会使该岛近岸渔业资源枯竭,加之“无田可耕,无山可垦”和海禁政策的继续实施,该岛居民只能发展海水养殖业。

竹屿岛只是当时福宁沿海渔村的一个典型,其周边的涵江、沙江、武岐等乡乃至沿海其他地区同样被海禁逼迫得改变了渔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走进一片新的有希望的“陆地渔场”时,便将海水养殖变为一种更加自觉的行动,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当然,他们当时之所以能较大规模地发展这一新的产业,根本原因还是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有实力推动该产业向前发展。(www.xing528.com)

宁德市霞浦县的现代海水养殖

明清时期的海水养殖方式主要有3种:鱼塭养鱼、滩涂养贝和藻类养殖。

鱼塭是利用沿海港汊或河口进行养殖的一种方式,以养鱼为主。明代黄省曾《养鱼经》中有人工养鲻鱼的记载:“鲻鱼,松之人于潮泥地凿池,仲春潮水中捕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

从宋代开始,我国就有贝类养殖的记载,养殖对象主要是牡蛎,但是当时的牡蛎养殖并没有形成规模。明清时期,贝类养殖实现了大的发展,不仅养殖规模大,种类也多。养殖种类主要有牡蛎、泥蚶、缢蛏等。贝类养殖技术也有所发展。明代成化年间,福建渔民利用插竹养殖牡蛎。之后,广东渔民改用投石法养殖牡蛎:将烧红的石头投置在海中,让牡蛎附着在上面生长繁殖。为什么要用烧红的石头呢?因为这样可以利用高温将石头上的细菌杀尽,类似于现代养殖中的消毒。这样牡蛎就可以更好地生长,大大提高了牡蛎的产量。

我国南方沿海咸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鲻鱼

在藻类中,我国最早人工养殖的是紫菜。福建平潭是紫菜人工养殖的发源地。据《平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平潭已有“紫菜坛”,由业主租给藻农种植。嘉庆至道光年间,平潭创造性地摸索出石灰水灭害清坛的方法,形成一种养殖紫菜的独特技术。清末,郭柏苍在《海错百一录》中详细记载了福建人工养殖紫菜的产地、生产的情况和紫菜质量的识别。可见,福建是清代人工养殖紫菜最发达的地区。

从捕捞天然海产品到人工养殖海产品是明清时期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当时人工养殖的海产品有鱼类、贝类,还有藻类。明清时期的海洋渔业,不论经营范围的扩大还是生产技术的提高,都为近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福建平潭的紫菜养殖海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