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榆林秧歌中的崇驴文化

陕北榆林秧歌中的崇驴文化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大沟深的黄土高原,道路崎岖不平,毛驴因为性格温顺、耐力好,成为人们最理想的役使工具,人们爱驴,因此有了崇驴文化。跑驴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靖边跑驴更是因为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艺人跑驴时,歌舞表演相结合,通常会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表演,将“驴”拟人化,展现人与驴和谐相处的情趣。

陕北榆林秧歌中的崇驴文化

毛驴在陕北,有着与世俗相左的特殊地位,陕北人爱驴,常把驴视作自己的伙伴、掌上明珠,因为它和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山大沟深的黄土高原,道路崎岖不平,毛驴因为性格温顺、耐力好,成为人们最理想的役使工具,人们爱驴,因此有了崇驴文化。跑驴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靖边跑驴更是因为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榆林感受陕北过大年浓厚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靖边跑驴是绝对不容错过的精彩。

靖边跑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驴”艺术家张有万更因为靖边跑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誉中外。艺人跑驴时,歌舞表演相结合,通常会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表演,将“驴”拟人化,展现人与驴和谐相处的情趣

跑驴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后经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

跑驴用的“驴”,过去常用柳条、线绳等编制,裹上麻纸、报纸粘贴后用黑墨汁涂刷成“驴皮”。再到“驴”背上做两条穿着鲜艳色彩的“小媳妇”假腿。“小媳妇”的表演者在演出前先将“驴”挂绑在腰间,露出的上身与两条假腿成为一体,宛如“小媳妇”骑着小毛驴。20世纪60年代,靖边跑驴艺人对“驴”进行改造,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还给“驴”加上支架和四个小轮子,用电灯泡做眼睛,装饰材料也换成兔皮、驴皮和驴耳、驴尾,让“驴”更加惟妙惟肖。改制后的小毛驴能动耳、摇尾、眨眼、张嘴,而且可以转向倒骑,更好地完成许多高难度动作。(www.xing528.com)

三边民俗——赛驴

跑驴表演时,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双人跑驴是最常见的场景,一男一女扮着小夫妻,一个骑驴,一个赶,诙谐逗笑。骑驴的是主角,赶驴者往往也造型夸张,胡子翘得老高,眉眼画得漆黑,手拿红缨子鞭杆,腰上挂一支旱烟锅和烟袋,俨然一个诙谐的陕北老农形象。观众们观看着跑驴中艺人的“慢步闪腰”“撒欢跳”等,常被“惊驴打斗”“陷泥救驴”等动作惊得目瞪口呆。跑驴中的“驴形”“驴态”“驴神”都取材于生活本身,陕北人爱驴,又对驴的一切比较熟悉,看到演员模仿的逼真生动,往往喜不自禁。

陕北过大年时,大秧歌表演“打场子”主要靠的是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跑驴表演者即兴表演,形象夸张,舞姿风趣,还常常会进行滑稽的嬉逗,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跑驴以耐人寻味的乡土风情与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吸引着观众,夸张的演绎黄土高原走远的农耕生活情态,浪漫、怀旧,让人不由得恋上陕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