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机把握不当,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需研究

时机把握不当,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需研究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某教师在执教《昼夜交替现象》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假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各小组都纷纷要求演示本组的假设模型。其中一个组提出的假说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并进行了演示,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而汇报快结束时另一个组提出了反对观点,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进行了演示,的确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老师一时没转过弯来,稀里糊涂地否定了前一个组的假说,从展示的黑板上撇下了他们的图示。

时机把握不当,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需研究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目的是引入新课,这个环节应该用尽量少的问题带过,提出要研究的新问题即可,而研究发现,平均每节课在导入环节教师就提问了5.9个问题,次数稍多,这样导入环节必然会挤占后面的新授课时间,导致可能出现的后果就是一堂课的前面松松垮垮,慢条斯理地进行,到了真正探究的环节就显得紧张了,要么匆忙赶完进度,要么拖堂。

在王晓波老师的文章《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时间分配问题》中指出,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上,现场展示了12节课,为了评课,章鼎儿老师对这些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做了一次统计:学生活动时间平均每节课9分27秒,最长的一节15分钟,最少的仅3分钟。因此,有人这样感叹:看来还没有一节真正意义上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我们有很多是需要我们当时解决的,因为与探究密切相关。例如,某教师在执教《昼夜交替现象》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假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各小组都纷纷要求演示本组的假设模型。其中一个组提出的假说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并进行了演示,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而汇报快结束时另一个组提出了反对观点,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进行了演示,的确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老师一时没转过弯来,稀里糊涂地否定了前一个组的假说,从展示的黑板上撇下了他们的图示。(www.xing528.com)

其实这里老师一时蒙住了并不奇怪,因为两个组的演示时间间隔较长,中间经历了好几个组的演示,大部分学生也不能一时快速分清两种模型的演示方式。这时教师应该让两个组重新同时演示或先后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模型的区别,也给自己判断的时间。其实是一个组地球围着太阳转时自己没有转,这样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另一个组地球围着太阳转时也在自传,而且始终是同一个面朝向太阳,所以就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这样的重复实验肯定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是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认识到学习科学不能稀里糊涂,不能嫌麻烦。而多用掉的时间从哪来?从导入环节节省出来最适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