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玛雅农业奇谜:印加帝国的玉米文化

古代玛雅农业奇谜:印加帝国的玉米文化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加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也正是玉米农业文化的移植过程。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以梯田为主要特征。印加人建成的最长水渠达100多千米。印加人的玉米文化印加人不使用耕畜,用人工翻地。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独特的施肥技术,印加人使用的肥料有晒干打成粉末的人粪、骆马和羊驼的粪便做底肥。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依靠独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作保障。

古代玛雅农业奇谜:印加帝国的玉米文化

古欧洲、古亚洲的主要农作物是麦类和水稻,而印加文明的主要农作物则是玉米。大多数学者甚至认为“秘鲁”一词在克丘亚语里就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

印加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也正是玉米农业文化的移植过程。原来,印加统治者实行的是一种名为“米特马埃斯”的迁移制,即印加人在征服一地之后,就把那里的居民甚至整个部落从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另外地区,给他们建立居民点,并命令他们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印加帝国时期,海拔4000米的玻利维亚高原的广大草原地区早已被人们开拓、种植,玉米的变种多达700多种,堪称人类农作物栽培史上的奇迹。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以梯田为主要特征。印加人在小山岗和山坡上建成层层梯田,他们先用石块在山坡上砌成围墙,然后建成梯田,第一块梯田建成后,再建第二块,第三块,……这样就在整个山坡上建成层层平平展展的梯田,使全部土地都得到利用,成为能够灌溉的可耕地。对于多岩石的坡地,他们先搬掉石头,然后从其他地方运来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泥土修筑梯田。一般看来,第一块梯田面积较大,第二块梯田面积较小些,直到最后一块梯田只能种两三行玉米。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扩大耕种面积,是印加文明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杰作。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印加人根据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积的多少,建造相应的水渠。水渠是用石板砌成的。通过水渠把水从山溪引入梯田。印加人建成的最长水渠达100多千米。水渠建成后,人们把土地平整为水平方形梯田,以利灌溉,灌溉系统保证了农作物的收成。

印加人的玉米文化(www.xing528.com)

印加人不使用耕畜,用人工翻地。其主要的工具是一种叫做“塔克利亚”的木橛,这种工具在秘鲁一些极为闭塞的山区至今仍在使用。这是在一根长约1.8米的木棍上装上一个青铜金属或硬木弯曲的尖头,在尖头以上约30厘米处,与木棍成直角装一横突作为踏脚装置:翻地时用脚踩着它,将尖头插入地里,旋转一下拔出来,就可以深翻耕地。

妇女使用名叫“马卡纳”的锤子和“拉乌卡纳”的锄头。马卡纳就是在粗木棍上装上平滑的石头,用来打碎土块。拉乌卡纳是在一个像凿子或切削刀形状的青铜宽锄板上面安装一根硬木的短把。与其说它像现在的锄,毋宁说更像手斧。它用于掘孔、培土等等工作。此外,他们还使用青铜齿镰和链枷。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独特的施肥技术,印加人使用的肥料有晒干打成粉末的人粪、骆马和羊驼的粪便做底肥。在沿海地带以鸟粪作肥料。甚至使用鱼来做底肥,就是在播种的时候,埋一条鱼来作为玉米生长的养料。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依靠独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作保障。印加帝国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王所有,而实际上是由各个村社支配。每个村社把可灌溉耕地划分为三部分:太阳田、印加田和村社田。太阳田属于最高大祭司、祭司、庙宇管理人,印加田属于印加国王和王室所有,村社田属于村社所有,并在村民中进行再分配。关于村社田再分配的情况是这样的,村社酋长库拉卡”负责每年分配土地工作,每对村社夫妇享有一份土地,大约1图普,约合4000平方米。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男孩,就给这家增加1图普;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女孩,就给这家增加半图普。村社田的使用都是暂时的,每年必须重新分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