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洋中的大西洲:世界奇谜解密

太平洋中的大西洲:世界奇谜解密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大西洲的面积占据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岛,北接夏威夷群岛,东至复活节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东西长约8000千米,南北宽约5000千米,面积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充满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概貌。乔治瓦特将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他认为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大西洲一名由此而来。因此,大西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太平洋中的大西洲:世界奇谜解密

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推论: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大陆,这个古大陆的名字就叫大西洲。

据说大西洲的面积占据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岛,北接夏威夷群岛,东至复活节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东西长约8000千米,南北宽约5000千米,面积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现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据说就是大西洲遗民的后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大陆的是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20世纪初叶,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充满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陆》在纽约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他陆续推出了《大西洲的子孙》、《大西洲神圣的刻画符号》、《大西洲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陆学说的基石。

画家笔下的大西洲

关于消逝的大西洲,乔治瓦特是这样描述的:

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64万,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古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陆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领袖。大西洲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

大西洲的居民拥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

大西洲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港口船舶云集,商旅不绝。

大西洲没有险峻的高山,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连年丰收,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莲花是古大陆的国花,在水滨尽情地绽放;树荫下彩蝶乱舞,蜂雀呢喃,蝉鸣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双耳不时扇动,拍打着骚扰的飞虫;到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突然有一天,大西洲发生了可怕的事情:霎那间,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古大陆的居民与辽阔的国土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仅有几处高地露出洋面,侥幸生存下来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岛上,古大陆的辉煌瞬间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古大陆,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乔治瓦特将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国学者德·布尔布尔在马德里皇家历史学会图书馆里,发现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时代的神父狄埃戈·德·兰达撰写的《尤卡坦事物考证》(又称《尤卡坦纪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记录的玛雅象形文字草图,阅读了现收藏在西班牙的玛雅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发现其中有两处记录了一个名叫“姆”的大陆因火山灾害而消失。他认为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大西洲一名由此而来。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早发掘者——法国学者奥格斯特·普伦金(1826~1908)在其所写的《大西洲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书中,依据《特洛阿诺抄本》和玛雅遗址奇钦伊扎中的壁画等材料,作出了颇富罗曼蒂克的设想。他认为,古代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当时大西洲由女王姆当政,为了获得女王的爱,她的亲兄弟科(美洲狮)与阿克(龟)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杀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从她手中攫取了对大西洲的统治权。女王姆感到耻辱,于是逃奔埃及,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兴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丝(埃及女神),创建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普伦金也认为大西洲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布尔布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乔治瓦特的观点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是大西洲的移民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大西洲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用盛开的莲花表示大西洲……这种刻画符号在世界上许多古老的石建筑上都可以见到,其中有些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大西洲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大西洲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大西洲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大西洲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这场灾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大西洲的遗物。波纳佩岛附近的南马特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石城墙,岛上还设有防波堤、牢狱等,据说也是大西洲的遗迹。塔西堤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大西洲的遗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互不相关的遗迹、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大西洲居民创造的吗?从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3000年。如何解释12000年前消逝的大西洲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瓦特依据的最重要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中国西藏拉萨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4000年前占星术的文献;他依据的其他几件原始文献——玛雅古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德累斯顿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亚抄本》等也是记载占星术的文献。这些文献中都记载了大西洲消亡的情况。

《拉萨记录》中提到大西洲的沉没是发生在编写该书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萨记录》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大西洲的沉没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与亚特兰蒂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了大西洲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大西洲,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大西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近年来,日本学者也兴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大西洲的行列。

根据现代地质常识大洋地壳是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大陆的地壳由较轻的花岗岩构成,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丸”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石头,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来自阿留申群岛洋流携带而来的。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丸”号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牵强附会。科学家们将这两起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大西洲残留物呢?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大西洲的存在与否作出一个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乔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如何解释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沧海固然是事实,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大西洲吗?也许这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一个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沉没在印度洋中的古大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澳大利亚北移,与日本列岛、东南亚相连在一起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分离出来;印度洋中岛屿密布;南加里弗尼亚脱离美洲大陆,成为孤岛;地中海中“长统靴”状的意大利半岛消逝得无影无踪……

这是美国宇航局于1976年发射的“激光地球力学卫星”运载的文字材料对840万年以后的地球状况作出的“答案”。无独有偶,当人类对古老的往昔进行考察时,竟意外地“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雷姆里亚大陆。在谷歌地图中,甚至显示出在洋底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表明可能确实存在过一个沉没的古代大陆。

关于雷姆里亚大陆的大胆假设由来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们就开始探讨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雷姆里亚大陆的问题。特殊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巨大陆龟生活的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据此,地质学家们推测,这些岛屿莫非是古大陆的残余?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www.xing528.com)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阿特兰提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英国动物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议将这个消逝的“地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于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威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地桥”——雷姆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消逝大陆的描绘,却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记载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商人途经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另外一个囚徒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漂流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千米,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们性格敦厚,知识丰富,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差别,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还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长寿,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住。

这个商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园”——亚特兰蒂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的鲁滨逊的奇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实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记载了东方理想国——潘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交易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致优美,树木、草地、花园、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岛啁啾呜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

居民分为3个阶层,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配戴黄金饰品,贵重金属矿产丰富,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认为岛的周长将近5000千米。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记载,漂泊到岛上的船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沉没。”

希腊人远古时代起,一直称呼传说中消逝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说这个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者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察后,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块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达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

前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著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他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伴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人类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呢?这还是一个令人难以解释的悬案。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一带海底下沉了1000多米。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

根据板块结构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即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千米,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如何呢?据考察,这个变动发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这些缓慢不断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