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局动荡下的君臣关系

政局动荡下的君臣关系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国早期昭公、厉公的内乱往往与国君和大夫之间的关系混乱有关。不料宋国为了本国的利益,使用手段扣留祭仲,并逼迫他改立公子突为国君。这段混乱的君位争夺战,重要原因是郑昭公、厉公与士大夫的关系失衡所致。重耳回到晋国后成为晋文公,出兵讨伐郑国,叔詹自杀以解晋文公之怒。史书盛赞的子产秉政郑国的时候,国君依赖子产,子产处理政事谋于诸大夫,妥善处理与各贵族之间的关系,使得郑国得到平稳发展。

政局动荡下的君臣关系

郑国早期昭公、厉公的内乱往往与国君和大夫之间的关系混乱有关。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提到:“世及吾先君昭公、厉公,抑天也,其抑人也,为是狸鼠不能同穴,朝夕斗阋,亦不失斩伐。”[25]这里涉及了郑国早期的一段内乱史事,对研究郑国政治传统有一定帮助。

据《左传》《史记》的相关记载,郑庄公死后,依礼制应当由公子忽继位,权臣祭仲拥立公子忽,史称郑昭公。不料宋国为了本国的利益,使用手段扣留祭仲,并逼迫他改立公子突为国君。祭仲权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后,选择了后者,屈从宋国的要求。这样,没有权臣支持的郑昭公被迫逃至卫国。公子突被祭仲立为国君,是为郑厉公。宋国目的达成,自然要向郑国索取好处,结果郑厉公不堪重负,反而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宋国。郑厉公觉得自己在郑国根基已经稳固,不满祭仲专政,开始图谋杀死权臣祭仲,然因所托非人,失败后逃至郑的边邑栎。祭仲又将旅居他国的郑昭公请回,再立为君。不久,因为与权臣高渠弥的矛盾,郑昭公在出猎时被射杀。祭仲、高渠弥拥立昭公的弟弟子亹为君,然子亹被齐襄公所杀。祭、高二人又立子亹的弟弟公子婴为君,是为郑子。后来,郑厉公与大夫甫假结盟,杀死郑子,重新为郑国国君。郑国这段君位争夺战才暂时告一段落。这段混乱的君位争夺战,重要原因是郑昭公、厉公与士大夫的关系失衡所致。

在郑厉公死后,其子郑文公继承君位,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记载了继子人成子当邑的太伯给郑文公的建议:“君如由彼孔叔、佚之夷、师之巨鹿、堵之俞弥,是四人者,方谏吾君于外,兹詹父内谪于中,君如是之不能懋,则譬若疾之无医。君之无问也,则亦无闻也。君之无出也,则亦无入也。戒之哉,君。”[26]太伯给郑文公的建议的关键是要依赖大夫执政。文中提到的人物都是贤臣,例如詹父就是史书提到的叔詹。据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郑执政表》的统计,叔詹自鲁庄公十五年起到鲁僖公二十三年之间,长期执政郑国,[27]可见其地位不仅极高,且地位稳固。太伯希望郑文公信用叔詹,一方面是郑国的依赖大夫执政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重蹈郑文公遭遇其父郑厉公与权臣祭仲争斗的覆辙。令人惋惜的是,郑文公并没有认真吸取太伯的建议。《史记·郑世家》:“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28]晋文公流亡期间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待之。叔詹先劝郑文公善待重耳,郑文公不以为然,叔詹再次建议杀死重耳,以免遗留祸患,又被郑文公拒绝。重耳回到晋国后成为晋文公,出兵讨伐郑国,叔詹自杀以解晋文公之怒。叔詹的两个建议都能避免郑国被晋国讨伐,但郑文公均明确拒绝,看来太伯向文公提出信用叔詹是有预见性的眼光的。(www.xing528.com)

清华简《子产》:“子产用尊老先生之俊,乃有桑丘仲文、杜逝、肥仲、王子伯显;乃设六辅:子羽、子剌、蔑明、卑登、俖之、王子百。”[29]李学勤先生指出文中出现的人名还见于清华简《良臣》,简中的“先生之俊”,《良臣》称之为“子产之师”,“六辅”《良臣》成为“子产之辅”。这些人是支持子产执政的“团队”,在当时起有重要作用。[30]这体现子产遵循了郑国的政治传统,奠定了稳定的政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产执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使得国政鲜有败事:“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史书盛赞的子产秉政郑国的时候,国君依赖子产,子产处理政事谋于诸大夫,妥善处理与各贵族之间的关系,使得郑国得到平稳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