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成果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实践性和交际性策略要和其他策略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书空”就是在空中写,这样写可以不用笔和纸,而只须用手指在空中画就行。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成果

(一)小学英语学习策略

作为对所有英语学习者都适用的基本策略可以列举以下几项:

1.目标性和计划性学习策略

这是一个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适用的重要学习策略,但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英语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者更难主动控制学习进程和实行自学。所以英语学习要成功,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第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使学习有计划地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2.常用词和典型句学习策略

对于英语学习的功效来说,常用词和典型句的学习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英语学习者既掌握常用词,又掌握常用的构词手段,因而所能认识的词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英语句型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基本句型更是有限。基本句型就是英语基本句法结构。对学习者来说,常用词和典型句就是语言的精华。

3.理解性和推理性学习策略

理解和推理是外语学习缺乏高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理解,就是把正在学习的与已经学习的,以及正在学习材料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形成系统,概括规律,并从深层上把握住语言形式的意义。推理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逻辑判断,达到由旧而知新,由前而知后,由此而知彼。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发挥理解和推理作用,也就是积极运用理性、智力、认知和思维、想象,化机械性的死学为理解性的和意义性的活学。

4.实践性和交际性学习策略

学英语要重视练习,而练习又要尽量多地和实际应用结合,这是不用多说的道理。实践性和交际性学习策略就是这种道理的具体化。说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论断是对的,只是不要把它同语言是思维工具、是理性认识的工具对立起来。在英语学习中,实践性和交际性策略要和其他策略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5.文化性和意义性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要具有文化性和意义性才会取得全面成功。文化和意义在这里是广义的,既包括宏观性的文化和意义,也包括英语学习具体内容的文化性和思想性。英语学习材料的意义与学习者的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理想、爱好等密切相关,既具有集团特征,更具有个人特征。因此学习个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材料在文化品位和文化需要方面的多元化。使学习者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文化和意义对学习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另外,英语学习者不应该只是文化和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文化和意义的主动创造者。学习者要善于发掘语言的深层意义和文化蕴含。文化的深层和意义的深层是密切联系难以分开的。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问题、文化鸿沟问题,随着意义性学习的深入自然就会迎刃而解。由语言到文化,再到意义和思想,中国人和外国人间的差距和差异在不断缩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性和意义性学习策略不但极富进取性,而且可使英语学习由陌生变熟悉,由困难变容易。

(二)小学英语学习方法

1.视觉记忆与听觉记忆结合

这里说的视觉既包括图像,也包括文字,而听觉则除去英语之外,还有辅助性的自然声音或临摹声音,以及配合的音乐等。学习新词时,如果一边快速出示词,一边听词的读音,并配合以音乐,效率可达一小时记忆几百个词。

2.发音动觉记忆和书写动觉记忆结合

发音动觉记忆和书写动觉记忆结合的具体有效方式之一,是“书空”加朗读。“书空”就是在空中写,这样写可以不用笔和纸,而只须用手指在空中画就行。而且可以写得大,即书写动作的幅度大、力度大,更加有助于记忆。至于朗读,一般说来应该声音洪亮,同时配合以一定身体动作,使语音节奏和身体节奏谐调。这样,在动觉记忆中除去发音和书写动觉外,就又增添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觉,所以效果会更好。中国人过去读书和吟诗,总是要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这是符合记忆规律的,也是在英语学习中可以借鉴的。

3.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结合

单词句子和课文的记忆都要尽量与一定的形象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或概括。双管齐下,就会记得牢,重现得快。在课文记忆中,形象化可以通过表现课文内容的画面或学习者在头脑中对情景的想象而实现。

一般说来,词和文的记忆的形象化与抽象化应该由学习者自己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者自己对所学材料进行加工,这本身就是对记忆很有助益的活动。

4.循环记忆和分类记忆结合

这是两种最常见的词汇记忆方法,同时也可以用到课文记忆上去。课文背诵应该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初步背过之后,最近期间多复习,然后逐渐减少,复习的间隙逐渐加大。另外,课文在题材、体裁、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可以加以分类,背诵和记忆时可以按照共同的框架从总体上加以把握。这也可以说是课文分类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