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特质:柔软、包容、尊重

教育特质:柔软、包容、尊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是说“最好的教育者是暖男”吗?尽管一次次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要心平气和,可结果往往是失控。当对于贾瑞这样的人都抱有一种同情和理解,我们的心才是最具教育者特质的,是柔软的、包容的、有弹性的,我们才能够做到始终把眼前的每一个孩子都看成值得爱惜和尊重的奇迹。歌里一遍遍吟唱: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善良的孩子;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天真的孩子。没错,爱的就是你,JUST YOU!

教育特质:柔软、包容、尊重

当我试图给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做一点启蒙教育时,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教师面对学生时的诸般情感。教孩子的过程中无疑有陪伴的快乐,有发现的欣喜,但是坦率地说,也有很多时候我感受到的是烦躁、郁闷和深深的挫败感。也许是因为孩子还很懵懂,同时我自己又天资不美的缘故,在极其有限的一点教育时光里,我几乎犯了一个糟糕师长会犯的所有错误

为了说清一个意思,我喋喋不休、聒噪不已,当发现孩子注意力早就飘到不知哪里去时,会发出一声断喝把他吓得一哆嗦。因为孩子对某个简单问题久不解悟,我会摆出一幅不可思议的样子瞪着他,或者唉声叹气表示“无语”,而孩子则满脸无辜地看着我。我经常哭笑不得,有时气急败坏,甚至口不择言。那些让所有学生顶讨厌的话语一句也不少地喷了出来:“你怎么回事啊?这么简单都不知道?”“我已经讲了多少遍了,可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再这样下去,从今天开始不准再玩××了!”

当我在一个稚子面前大逞其威的同时,其实有另一双眼睛在冷冷地打量着我:平日里说的那些漂亮话儿上哪里去了?不是说“高明的老师不生气”吗?不是说“用赏花心情面对孩子”吗?不是说“三分教七分等”吗?不是说“最好的教育者是暖男”吗?不是说“要用全部的耐心悦纳孩子”吗?怎么,那一套套的教育理念莫非都只是“空对空导弹”,或者只是戏台上搬演的无聊台词?

尽管一次次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要心平气和,可结果往往是失控。我的调门越来越高,口气越来越凶,用词越来越狠,表情越来越不堪……我成了自己厌恶的教育者。我不惜用各种言语碾压他,催迫他,打击他。那会儿我心里涌动着灌输的欲望——如果高压灌输能奏效我不会排斥;沉迷于完成的偏执——理所当然地把“未完待续”状态看成一种失败;甚至产生了责罚的冲动——如果责罚能让一个人开窍也未尝不可一试,哪怕他其实并无过错……这是多么可怕的思想!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成为摧残孩子身心的人。

更糟的是,我越是偏离了我奉为圭臬的“教育的柔性智慧”,就越是痛苦,这痛苦中包含了对孩子的心疼,更包含了对自己的失望。没错,正如王小波所言,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只是在很低的程度上理解了为师之难。关于教育,便宜话谁都会说,假把式谁都会耍,但在教育发生的真正的和唯一的现场,我们在黔驴技穷之后,在屡屡受挫之后,是否还有足够的底气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是否还能坚持“暖男”本色,是否还可以“静待花开”,是否还能舞出“教育的优美曲线”,才足以检验教育理念的成色如何。在有过肤浅和短暂的育人经历后,我更加敬佩那些有智慧的教师。我知道,不是谁都能当好老师的。一位好老师除了天资优美外(天资更包括性情、脾气等因素),还要有持续终身的自我修养。

在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孩子时,谁都难以做到完全无分别心,毕竟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是天生就有的,而不同的人本来就需要被分别看待。但智慧的教育者能够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造化的杰作,所以能全身心地予以接纳,即便对那些调皮顽劣或天资鲁钝的孩子,也依然能够投以一种欣赏的目光,从而发现、催生和培育其优点,让他得以展示出自己独具的光芒。

我相信,老天不是随随便便让一个人成为人的,凡为人者自身必具完满性。著名生物科学家饶毅在给北大毕业生致辞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原话颇拗口,大意是,生物是奇迹,人类是奇迹,每一位学生都是值得珍视的奇迹。他在另一处也感叹过,从无生物到有生物、无核到有核、单细胞到多细胞……人究竟该如何被善待才对得起那漫长至亿万斯年的进化史啊!

但同时我更相信,老天不会随随便便让一个人成为人的,凡为人者必不完美,必有欠缺。因为有欠缺,所以有教育。因为不完美,所以要成长。教育者的心是柔软的、包容的、有弹性的。教育者的心里不该冒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样的念头,而是相反,要能看到许多人眼中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而且这“可怜”不是居高临下的情感施舍,它是可爱,是可惜,是怜惜,是把自己也投入进去的共情。(www.xing528.com)

台湾美学家蒋勋曾在演讲中说,他在《红楼梦》里读到那个最让人讨厌的贾瑞的故事,会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所有人都觉得贾瑞活该,因为他根本不配去喜欢那位大观园里的重要角色,他色心太炽,他自不量力,他自食其果。可是蒋勋说,一个卑微、有过错的生命,就应该轻易被扼杀剥夺吗?在贾瑞这个人物身上,他读出了曹雪芹笔下“惊人的善意”,他的悲悯之心。或许我们每个人下意识里都自以为是近乎完美的贾宝王,但在真实的境遇里我们其实更像那个贾瑞。当对于贾瑞这样的人都抱有一种同情和理解,我们的心才是最具教育者特质的,是柔软的、包容的、有弹性的,我们才能够做到始终把眼前的每一个孩子都看成值得爱惜和尊重的奇迹。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无须攀比,不要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要去迷信“神一样的存在”,不要偏执地去让孩子满足我们某个先验的期望,不要小看了他在此世界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不要无视他身上正在悄悄萌发的每一个可能性,不要打击涌动于他体内的那一股自然生长的茁壮力量。要相信,即便没有你的驱迫和压榨(或者说正因为没有你的驱迫和压榨),生命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就在明天,儿子要从幼儿园毕业了,我的心潮有点起伏。请原谅我的这一点点矫情吧。想到过去一阵子自己对他的苛责甚至暴怒,我后悔至极。但愿今天的反思能够让我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愿我自以为已经沦肌浃髓的美好教育理念,不再只是装点一篇篇文章的修辞;但愿任何时候我面对他时,都能视之为一个奇迹、一个美好的遇合。庆幸吧,感恩吧,相信吧!就像孩子刚降生那一刻我们体会到的那种庆幸、感恩和相信一样。

我点开幼儿园发过来的一段MV,里面记录着孩子在园的点点滴滴。注视着那个蹦蹦跳跳的幼小身影,听着那首《我们都是好孩子》的配曲,我的心融化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视线都显得模糊。歌里一遍遍吟唱: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善良的孩子;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天真的孩子。想起你薄荷味的笑,那时你在操场上奔跑,大声喊我爱你,你知不知道。

没错,爱的就是你,JUST YOU!就是你。只能是你。必须是你。

恰好是你。

2016年7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