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家书》教育之道:柔软而有效

《曾国藩家书》教育之道:柔软而有效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欲爱之以姑息近几年里,读了两遍《曾国藩家书》,感触颇多。应该也是受益于曾国藩厉行的家教,曾氏后人中出了不少在外交、科技、教育、艺术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人才。曾国藩家书里经常提到特别土的八字真经:“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对于曾国藩家书里喋喋不休的“勤俭”说教,其子弟中也颇多怨声。曾氏家书的确是非常励志的,其文字其行为都勃发出一股奋发之气、朴拙之力。

《曾国藩家书》教育之道:柔软而有效

不欲爱之以姑息

近几年里,读了两遍《曾国藩家书》,感触颇多。我对于从成功学、权谋术等角度去探寻曾氏的发迹史或官场韬略毫无兴趣,我所属意者,是这位中年以后几乎一直置身于官场和战场中枢位置的人物,如何给自己家里的子弟讲一些日常的事情,说一番细碎的道理。应该也是受益于曾国藩厉行的家教,曾氏后人中出了不少在外交、科技教育艺术领域卓有建树的人才。以“后效”观之,曾氏家教必有其可取之处,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教育当从不起眼处入手。曾国藩家书里经常提到特别土的八字真经:“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训诫家人要从早起、洒扫、种菜、养鱼、喂猪这些最切实的小事做起,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他念叨得如此频繁,甚至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他把一个人能否成器、一个家族是否兴旺落实在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之上。曾国藩本人也是严格践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的理念,每天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每天读书,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即使在凶险的战场上,也坚持写字不辍……他终身信奉这样的道理:“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他对一个“勤”字总念念不忘,认为“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并且把“勤劳而后憩息”视为人生至乐之一。曾国藩从小处着眼、一丝不苟的身教,不但养成了他至诚、勇毅的气象,也使他的言说在族中子弟中间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管理时间、管理情绪,那么自己最好首先做到;如果家长希望孩子爱学习,那么最好自己也能手不释卷……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不经意间的所见所闻都是学习内容,比父母有意施加的教育更有效。所以身为家长当明白,要让孩子有良好教养,修身工夫要从自己身上做起。

对于曾国藩家书里喋喋不休的“勤俭”说教,其子弟中也颇多怨声。作为权倾朝野的总督之家,生活过得绝非“丰衣美食”:夫人率族人亲自纺纱,自己买黄酒还要零沽,弟弟要买田造屋也被他反对……他明确地说对于孩子要“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何谓姑息?溺爱、迁就、纵容是也。他认为,孩子若识大体明事理,则不靠宦囊,也能自食其力;孩子若是个糊涂虫败家子,那么多给他留一分钱,就将多造一分孽。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所谓“姑息之爱”,其实纯是“姑息之害”。俗话说“过犹不及”,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过度”的害处恐怕是要远远超过“不足”的。

曾国藩数次在家书中引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郭橐驼种的树甚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何以如此?郭橐驼自认为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哪些人种不好树呢?“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他还写信批评长子曾纪泽,认为他虽然天分高、胸襟广,但“于儿女一事不免沾滞之象”,姑息、娇宠孩子的养育方法是“爱之而反以害之”!

今天我们很多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表面上好像都懂得宠溺之害,其实不然,平常养育时总是不患多,惟患不够。养的方面:再穷不能穷孩子,哪怕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从一日三餐到零花钱到IPAD之类,别人有的咱也得有,孩子甚至都还没伸手,父母的手就已经伸了过去;教的方面:只要是与学习相关的消费毫不吝啬,只要是能提高一点成绩的兴趣班补习班都尽量报上,哪怕辞职陪读也在所不惜……“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结果是什么?是过度餍足的孩子似乎失去了饥饿感,无论对于食物,对于玩具,还是对于学习,皆不复强烈的渴欲之心。只有葆存着对于未得、未知的东西的渴望,孩子才有可能激发自身的潜能去追求、去实现。没有饥渴感的孩子,仿佛什么都会“自动”被给予、被提供、甚至被强加的孩子,对于将要去追求和获得的东西失去了兴趣,好像一切都没什么意思。一个人倘若没有了行进的动力,没有了上进的渴望,没有了对于美好的意欲、想象和向往,其实也就失去了未来!

必有一番回甘滋味

曾国藩生于清末动荡岁月,除了早年当翰林时还算清闲外,大半生都处于时代的惊涛骇浪之中,其心境也多焦虑烦忧,甚少悠闲散淡时刻。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生事如转蓬”的艰难境遇里,曾国藩仍一直以儒家勇猛精进、持盈葆泰的精神自我砥砺,始终能于风云激荡之中守住一片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方寸之地,困知勉行,并且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家中子弟,从而形成可以惠泽数代的优美家风。(www.xing528.com)

他很看重困境的教育价值。他知道人是喜欢给自己的怠惰寻找借口的,会因为一点外在的干扰就中辍日常功课,故屡屡强调做事情要“有恒”“有常”,认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两封不同的信中明明白白写道,古今之人“莫不有家常琐事之劳,其身莫不有世态冷暖之撄其心”,故希望曾纪泽能在种种应酬之外“犹能不失常课”,“日进无已”。他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王阳明当年曾向以家事烦劳作借口不用功的弟子斥责道:“此正是用功时!”曾氏也一点不含糊,一遍遍要求子弟们痛戒无恒之弊,克服柔靡之念,拿出一股子倔强的精气神,去努力闯关。困境中形成的自我修养才是真修养。曾国藩经常身犯险境,有些年间“无日不在危机骇浪之中”,更兼其体弱多病,终生被癣疾折磨,有时又牙痛发作,痛苦不堪,但彼时彼地他仍讲“静”,仍然坚持记日记、写家书、临摹字帖、句读古籍。他勉励次子曾纪鸿,“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便是好汉”。

没有一点进步不是点点滴滴地获得的,没有一项成就不是零零碎碎地攒下的,无论内在的修为还是外在的事功,就是在“日拱一卒”式的努力中,“日见其大而不觉”!

曾氏家书的确是非常励志的,其文字其行为都勃发出一股奋发之气、朴拙之力。他强调人要“立奇卓之志”,说话要“担斤两”,做事要“规模远大”“器局宏大”,当心生抱怨牢骚之时需“猛然内省,决然去之”,而且在对待物质财富和成就事业方面也大有智慧(如不忧贫贱而唯求自强、不贪圆满而更欣赏“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等)。这些对于我们反思当今教育颇有意义,套用今日习语,曾氏的家教其实在“习惯、态度、价值观”上都有可取之处。

但曾国藩是否就认定学习就是苦兮兮的,非得咬牙切齿、愁眉苦脸不可呢?不是的。他推重“有常”,力劝子弟们能耐勤苦,能持之以恒,“存倔强以励志”。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时还三番五次写信劝次子曾纪鸿:“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趣味”二字一出,则苦意全消,反而更成全自我的努力。他认为“有恒”不是靠硬撑就能做到的,做任何事,“须有情意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此语可谓切中教育之真谛。有趣才能有恒,而唯有坚持过后才能咂摸出趣味来。但凡兴趣已被激发,则学习非但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反而成为一种想戒也戒不掉的瘾,恰如“解缆放船,顺风张棹”,绝无勉强,苦境顿成自由之乐境。

无论哪一种学习,都可能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勉强到不勉强、从不自觉到自觉以至浑然不觉的过程。比如练琴学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初总得经历一番内心的抗拒和挣扎,因为在逆惰性而上时不得不克己发奋,此时不可轻易放弃,身为师长需要勤加督促,令孩子打起精神,学会自我约束,而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

好一个“必有一番回甘滋味”!从盈科而进中发现习得的乐趣,从勤勉奋发中找到甘甜的回味,苦旅乐游,欲罢不能。这不但是狭义的课业学习所追求的情感体验,也是习惯养成、人格培育的可靠路径,更是夯筑幸福人生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境界。

2014年6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