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个性,实现心灵的教育

尊重个性,实现心灵的教育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禀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用温和柔韧包容代替坚硬苛刻狭隘。不要把学生那种美好的天性扼杀了,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世界之所以和谐,是因为人们能够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个性禀赋因人而异,个性禀赋的多元化形成人的不同能力结构。

尊重个性,实现心灵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禀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正在成长的莘莘学子。他们需要一种活跃的生命力,他们的青春应该是美好的、幸福的、快乐的。只有解放的心灵,才是舒展的、美好的。只有心灵舒展,才有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活跃的创新,充分的发展。

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用温和柔韧包容代替坚硬苛刻狭隘。不要把学生那种美好的天性扼杀了,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一位作家这样反思:“当我们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父母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于是开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灌输非常多的概念和想法。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被周围的权威人物,包括养育我们的照料者,灌输了很多的自我概念,因此我们就确立了所谓的自我。然后我们每个人就抱持着对自己形象的自我认知,它可能是一个正确的生命脚本,但也可能是错误的生命脚本。顺着这个生命脚本,我们逐渐长大成人,跟地球上所有其他的生命一样,开始追求人人都向往的幸福快乐,开始追求功成名就,或者是情感的满足,欲望的达成。”作为老师,要警惕自己变成这样自以为是的权威。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差异的存在都值得庆贺。世界正是因为存在差异而多姿多彩,若是每个人都一样,反而失去了生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承认个体存在差异,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前提之一。世界之所以和谐,是因为人们能够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他具有先天带来的习性。所以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给他试错的自由,给他自己寻找答案的空间,当他被这个世界的某些阴暗迷惑时,要协助他找回光明向上的天性;当他跟着众人一起随波逐流时,要协助他回归正确的应有的轨道;当他叛逆时,要为他指出,叛逆之中虽然有独立的萌芽出现,但毕竟是短暂的粗浅的伴随生理变化的特性,不是陪伴终身的美德,不是永远赋能的潜质,要理解和接受叛逆,但不向叛逆妥协。教育者需要做到的仅仅是了解他们的核心原则,尽量不去触碰或者挑战他们的原则,并且给予他们相应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个性化如何不影响集体秩序?如何完整地释放自己的欲望,又不影响身边其他事物应有的正常规则?这就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围绕天性诞生的各种想法、原则和选择,这些是需要学校去维护并尊重的。天性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应该解放的是哪一部分呢?不是解放黑暗的一面,那是自私自利;一定是解放光明的一面,自我完善,解除对自己能力的束缚,克服困难去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www.xing528.com)

教师的真爱是超越世俗之爱的。如果说世俗之爱的表现是占有和贴近,那么教育之爱一定是建立在更高的智慧基础上的一种大爱。

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每个人都设想自己站在更远的未来回看现在的自己。如果未来是自我实现的,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么现在应该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经常做这样的设想,教育就会减少盲目,道路会日见清晰。这个问题应当是教育者时常思考的问题。

个性禀赋因人而异,个性禀赋的多元化形成人的不同能力结构。个性化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围绕学生的能力结构创设相应的课程体系,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能力生成,促使学生的志趣逐步聚焦,从而为学生的人生选择和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使生命得以舒展,还需要教育者将目光始终注视在学生的心灵之上。相信并激发他们的潜力,唤醒并强化他们的道德感、责任心,认可并充实他们的理想,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感知到生命中的真善美,最终传播真善美。这样的生命才能奔腾而有节制,积极而又自省,成人且能利他,才能得以真正地舒展。教育若此,学生若此,才能形成和谐宽厚的教育格局,各种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