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激发自我发现

体育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激发自我发现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体重过重的学生,被迫去做不适合自己身体素质的运动,被迫去接受统一的达标测试,被迫去咀嚼在运动中失败的苦果。达标本是国家关于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标准,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而有的学校把达标等同于体育,把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使体育成为达标的应试教育,致使一些难以达标的学生放弃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运动,而全力投入为达标的努力中。这样才不至于把体育达标作为评价教学的根本目标。

体育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激发自我发现

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堂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但是,在某些学校竟然不少学生最头疼、最讨厌的是上体育课,因为某些体育教师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强迫学生从事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体重过重的学生,被迫去做不适合自己身体素质的运动,被迫去接受统一的达标测试,被迫去咀嚼在运动中失败的苦果。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行各业正朝着满足人的个性化方向发展,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个性化的趋势正在增强。作为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体育,也应当把体能的发展和训练与个性的培养和完善统一在一起,应使体育成为个人享有的一种权利,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个体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和方式。

美国小学的体育以运动游戏为主,升中学以后开始上正式的体育课,学生在众多的运动方式中凝聚自己的兴趣点,选择自己修身益智的项目。全美各中学大约有两万个提高各项竞技水平的运动队。这在我们来说虽嫌散乱,但他们恰恰是在这种自由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了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而在上大学以后,基本上没有那种体育课了,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各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上万个体育奖学金名额,平均每所著名大学约两百个。这对大多数中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保证学生体质的增强,更为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及独特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氛围。

近代体育传入我国时,正值西方体育由于战争和殖民扩张被扭曲为政治工具的特殊时期。当时,衰弱的中国从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育方式,“兵操”进入了学校。它压抑个性,提倡服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欲望受到无情的抵制和忽视。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至今仍在学校体育中存在着。有的学校把体育活动作为整饬课堂纪律、训练学生遵守规则的手段,体育教师成了变相的教导员。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常常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遵规守纪的操练,甚至用强迫性训练作为对不遵守纪律学生的惩罚手段,如罚跑××米,罚站××小时等。这样,体育不仅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而且成了学生恐惧的“魔鬼”;体育不再成为强身健体的使者,而堕落成为摧残人性的工具。我想在这里不客气地说:谁这样糟蹋体育,谁这样理解体育,就请谁离开体育这个神圣的殿堂。

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体育评价的重要形式——“达标”。达标本是国家关于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标准,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而有的学校把达标等同于体育,把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使体育成为达标的应试教育,致使一些难以达标的学生放弃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运动,而全力投入为达标的努力中。事实上,学生的体质与体能状况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达标,有的反复训练也难以提高成绩,达不了标。这样,本应是展现力量,令人精神松弛,令人焕发朝气与活力的体育课,竟然会招致学生厌烦乃至恐惧,这就毫不为怪了。所以,我主张学校体育要搞达标,但又不能“唯达标”,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标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质状况和某些特殊体育才能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才不至于把体育达标作为评价教学的根本目标。(www.xing528.com)

从体育自身来说,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由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的美。如,体操体现形体、动作之美,田径则体现速度、力量的美,等等。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都应体现多样化、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我国有些学校在设置体育课程中不仅注重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体现体育教学的多课型并举,而且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开设一些选修课及专项课。如地质院校增加登山、负载行军等内容,商业院校增加保龄球台球等内容。这不仅有健身、娱乐之功效,而且体现因材施教,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各自的生活与工作。

中小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上要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项目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同样,只有充满快乐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能。中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脱颖而出,主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经这样说:“从现在开始,我将给球员灌输我所经历过的快乐。我会让参加集训的球员都闭上眼睛好好地想一想,当我们置身于世界杯赛场上,听着全世界球迷在场内发出的如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时,想像一下,你的体内将燃烧起一股熊熊烈火,你的内心将为此产生极其强烈的兴奋感。谁不想享受这种快乐呢?我们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快乐梦想而去踢球的。”

首都体育学院的毛振明教授在谈到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时用两句话加以概括:让体育在孩子们心中更美好,让体育在孩子们未来的生活中更有用。如果真正以这两句话来指导我们的体育,体育将会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更多的师生所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