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5份访谈数据揭示研究人员伦理参与能力

35份访谈数据揭示研究人员伦理参与能力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所要分析的材料主要来自于35份访谈数据。受访者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他们的研究涉及生物、材料、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事实上,本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人员的伦理参与能力,也正是笔者在进行上述访谈及对访谈材料进行回顾的过程当中逐渐浮现出来的。

35份访谈数据揭示研究人员伦理参与能力

本章所要分析的材料主要来自于35份访谈数据。受访者全部进行匿名处理并按照“受访者1,受访者2,……受访者35”进行了编号(见附录A)。访谈数据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包括受访者1至受访者15,共15份,是笔者在参与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社会技术整合研究(STIR)”项目(在第五章中对STIR有详细介绍)时,于2012年5月到7月,在北京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某实验室进行观察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参与合作的15名科研人员进行了访谈。受访者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其中有研究员(正高职称)1人,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7人。访谈采用半结构式,平均用时1小时左右。提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受访者的研究内容和活动概况;受访者的研究对人、环境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可能有哪些影响,可能的安全和风险问题;受访者对于跟外行及公众交流的态度和体验。访谈大多没有进行录音(只有对受访者1的访谈进行了录音),而为现场笔录,并由笔者随后进行了文字整理。

另一部分包括受访者16至受访者35,共20份,为2014年7月笔者参与中国科协资助的课题“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调查”,在武汉和北京两地进行的访谈(其中受访者33在上海,由访问者通过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远程访谈)。此次访谈是为设计“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调查问卷”所进行的前期调研,受访者的选取并无严格标准,而是大致关注生命科学(含医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两大领域。受访者分别在3个城市的13所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涉及生物、材料、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受访者均为具有博士学位或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资历较深的研究人员。访谈采用半结构式,平均用时1小时左右。提问主要围绕着如下三个方面展开:受访者的科研及成果在应用中可能对人体、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个人的反思和困扰;单位、个人和国家如何处理和规范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个人的评价及建议;受访者对本领域的伦理问题、风险沟通、公众参与、社会争议、科学家责任、伦理环境前景的看法及建议。详细的访谈提纲参见附录B。20份访谈都进行了录音,其后根据录音整理为文字稿。(www.xing528.com)

在第二部分的访谈中,大多数都是以受访者简单介绍和描述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内容开始的。所以,两份访谈的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大致是重合的,即关于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看法,对其研究的社会意涵(包括利弊影响和潜在风险)的看法,对科研人员与公众交流的态度和行动。其中很多受访者还谈到与伦理相关的操作规范、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这些访谈并不是为本书的研究目标而设计的,但访谈中所获取的材料可以作为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尝试性分析可以反映出科研人员如何将伦理和责任意识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事实上,本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人员的伦理参与能力,也正是笔者在进行上述访谈及对访谈材料进行回顾的过程当中逐渐浮现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