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民居坐落习俗 -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民居坐落习俗 -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住习俗是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中国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传统民居习俗的多样性。(一)北方的四合院民居习俗这是我国古代较为典型的一种民居形式,也是农耕民族在古代创造的居住文化的典型,一方面以北方农民定居为目的,另一方面这种居住形式与北方气候环境相适应,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形成特色鲜明的民居习俗,最具典型性的是北京的四合院。

中国传统民居坐落习俗 -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居住习俗是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中国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传统民居习俗的多样性。据民俗学家乌丙安研究,居住民俗依据住室的功能、住室的造型工艺、住宅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屋的礼仪和信仰而产生,其具体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其中民居的设施和格局及其分布坐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北方的四合院民居习俗

这是我国古代较为典型的一种民居形式,也是农耕民族在古代创造的居住文化的典型,一方面以北方农民定居为目的,另一方面这种居住形式与北方气候环境相适应,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形成特色鲜明的民居习俗,最具典型性的是北京的四合院。这种建筑一般包括正房、东西房、宅门、庭院等几个部分,宅门一般朝南开,位于庭院的东南,房屋坐北朝南,屋门和窗户开在南边,这都有一定的讲究。总之,这种建筑的特点在于以家庭为单位,家家都筑墙成院子,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布局上讲究对称,正南正北,甚至古代有些人家在建庭院时还讲究风水。在什么空间建房屋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以风水先生的说法为准。

(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民居习俗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当地人的传统民居习俗具有地方特点,尤其是在民居设施和聚落分布上。当地人自古以来都有筑墙建院落的习俗,院落是家在时空坐落层面得以存在和呈现的符号表征,土墙是最为显形的构成符号,其以每个家庭的土地边界为依据,以四方形为形状,围成一个四周封闭的空间,在墙的一边便于交通处留有空隙,专门用来设置一个用于进出的门,过去的门都是木制的。院墙有着家庭分界的功能,农耕定居民族向来将筑墙作为家庭区隔,以形成基本的生存单位。由于人们多居山区,土壤皆为黄土,其黏性较强,是筑墙最经济实用的质料。当然筑墙不是单个家庭的一种简单行为,除了掌握一定的筑墙技艺和知识,还需要群体合作,一般一家筑墙,亲族和邻居会相互帮忙完成。(www.xing528.com)

在院落内,基本的设施有居室、储藏室、仓库、牲口圈、水窖、厕所等。每个人家院内几乎都有一个贮藏室,一般会选在院子里,先在地下挖一个直坑,在直坑五六十厘米处旁侧再挖一个横向的大洞,一般有一米深,三四米长,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冬天可以将田地里收获的马铃薯等放置在里面,能够贮藏至开春时。对于从事农耕的当地老百姓来说,家畜养殖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生计来源,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用于养殖家畜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设计,一般要远离人的居室。牲口圈过去也使用黄土夯筑而成,或者用专门的工具造成的土坷垃垒造一个房体,上面加上木棒,铺上麦草等,再用稀泥抹平为止;在牲口圈旁边还会盖一个小型的简易房子,用来摆放农运车和各种农耕工具等;厕所一般与牲口圈建在一起,也要稍微远离人的居室,尤其要与水窖保持一段距离;水窖一般要建在院中央或离居室较近的地方,一是考虑使用水方便,二是下雨天更容易将雨水注入水窖。

(三)南方传统民居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南庭院和干栏式建筑。前者主要分布在苏杭一带,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此类民居有庭院与园林两部分,多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在布局上,一般都沿纵轴线布局,采用纵深几进的庭院式,在纵轴线上一般为照壁、门厅、大厅、正房等,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花厅、书房、小花园、戏台等,这与北方的四合院在格局上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