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礼仪的缘起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礼仪的缘起与传承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体现。礼是一套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而规范和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也是礼仪规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文化,这也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符号与窗口。因此,有必要从字源角度来分析“礼”的缘起。现代中国礼仪仍受传统礼仪的影响,甚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礼仪及礼仪制度也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礼仪的缘起与传承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体现。礼是一套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而规范和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也是礼仪规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所以礼仪文化是人类文化具有普遍性的集中体现,因形成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其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文化,这也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符号与窗口。

古代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文化不仅发生较早,且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谈及礼仪的源头,须以“礼”为开端,“礼”如同一个母体,其衍生的产物就是礼仪。“礼”文化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追寻礼文化的足迹,我们需要将目光延伸至远古时期及先秦时代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表意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汉字与其他民族的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汉字可以从字形角度看出其表达的意义,所谓望文生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慎概括了汉字造字的规则,认为汉字具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特点,在名与实之间,字与所指必定有着某种联系,或形或声或意。因此,有必要从字源角度来分析“礼”的缘起。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以看出,“礼”的产生与祭祀有关,也就是说古人因为有祭祀的需要,由此制定了相应的礼仪规范。中国古代“礼”的原型实为祭祀之礼。

王国维通过对殷商甲骨文的长期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礼”字与玉器有关,他认为古人“行礼以玉”,也就是以玉为敬神求福的重要工具,这种敬神求福的方式就是一种古礼。因此,从字源角度对“礼”进行探究,学者们的见解殊途同归,在观点上其实是一致的,都认为“礼”字与“祭祀”或“祭祖”等活动有关。在以后的历史中,“礼”字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开始从“祭祀”领域扩大到了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并被不断强化和推崇,“礼”成为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化。

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类历史存在着阶段性特征,认为人类生活的远古时期为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原初状态。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早期人类在婚姻上存在着杂婚现象,整个社会处于蒙昧和野蛮状态。但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革新、社会组织的进化,人类社会开始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礼”作为一种规范性文化,出现的时间较早,只是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无法将这一文化传统记载下来。(www.xing528.com)

这些年一些重要的考古学发现,就能雄辩地予以佐证。如一些考古遗迹挖掘中,能看出其墓葬的结构、有无陪葬品、埋葬的特点等有明确的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等级、性别、身份的人墓葬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礼”的远古印记。这一时期,是中国礼文化的雏形,它们以最为原始的形态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成熟形态的“礼”是指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中的“礼”,这一时期的“礼”与原始社会有所不同,既有对远古礼文化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场景中的新创造,这种有益的创新,使得中国礼文化趋于成熟,这既是中国礼文化步入文明形态的体现,也是中国文明早熟形态的体现。礼文化的成熟始于西周,周公开创了周礼,他们将西周之前的礼,视为“古礼”,古礼时间久远,其中以“夏礼”和“殷礼”为代表。

围绕“礼”进行的实践就是礼仪,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礼”在西周时期,基本上被予以强化并形成体系,被称为“周礼”,又称为“礼乐制度”,其中包括“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有宗法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等内容,是对社会中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分配差序格局的规范,并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界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制度;“乐”的部分其实就是礼仪,以维护宗法制等礼制所区分出的这一社会等级制度,并以仪式的形式予以强化和保障。礼乐制度是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范,包括劳动生产、饮食、起居、服饰、婚姻、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由此人们的行为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存在意义,如何表达行为已具有一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周礼的形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以后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无不与周礼有关,中国古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和聘等八种礼仪,与周礼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儒家创始人孔子推崇并致力于复兴周礼,掀起了复兴礼乐文化的思潮。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只是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是礼乐文化在其存在形式上的崩溃

“礼”延绵于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长河中,久盛不衰,甚至对现代中国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礼”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价值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讲述礼仪及礼仪制度的经典大都源于儒家,其中极其重要的三部经典为《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论“礼”的著作后被列入所谓的《十三经》之中,其中《周礼》是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仪礼》是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礼记》是阐明“礼”的功能和意义的书。从古至今,儒家关于“礼”的记载和阐述,影响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及文化。现代中国礼仪仍受传统礼仪的影响,甚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礼仪及礼仪制度也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潜移默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